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虚无的阴影与救赎的光明:《白噪音》中的技术观(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外语教学》2014年第 夏贝纳 参加讨论

    3.0 走向“光明”,有迹可循
    虽然人类和现实之物在技术的影响下陷入了虚无主义危机和阴影,但这场危机并非万劫不复。人类是可以通过种种手段免于坠入技术主义深渊、走向“光明”的。海德格尔就提出了克服技术弊端的几种可能方式,其中包括通过沉思冷静地对待事物,保留自身独立于技术对象的位置上,以及为天然的知识恢复权利等。这些在《白噪音》的行文之中均有体现。
    首先,海德格尔并没有把技术当作万恶之源,也不赞同放弃技术世界的机器和器具。他在《冷静》这篇讲话中提到:
    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技术世界的设备、器械、机器在今天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对不同的人来说在程度上不同罢了。盲目地攻击技术世界,这或许是愚蠢的。想把技术世界诅咒为魔鬼的勾当,这或许是目光短浅的。我们依赖于技术对象,它们甚至强求我们不断地进行改善;我们意外地牢牢地束缚于技术对象,以至于我们陷入对它们的屈服之中。(海德格尔,1997:22)
    他还指出真正可怕的东西“并非世界成为完全技术的世界”,而是“人对这世界变化没有准备,我们还不能够沉思地达到适当地探讨在这个时代真正上升起来的东西”。(同上:20-21)因此,海德格尔要求人们“冷静地对待事物”,即保持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他既不支持技术无用论,也不放松对技术对象的警惕。人们应做的是对熟悉的日常观念和事物进一步追问,打破生活给人造成的“过度自动化”,恢复新时代里对科技事物的敏锐程度,而不是忽略不计、视而不见,让它们成为默认的生活背景,从而丧失原来的意义。小说中提倡追问、保持冷静与沉思的代言者是默里。他反驳“电视仅仅是垃圾邮件的另外一个名称”(P55)这个说法,坚信电视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媒体也不该一味遭到反对。默里认为,只有当人们不知如何去观看和倾听时,电视才会成为问题。所以他不仅仔细听电视的内容,还认真地记笔记,倡导人们重新培养孩子般的好奇心,仔细地观察事物。这一耐心洞察、静心沉思、保持冷静的态度有助于探索技术世界的意义。对科技事物保持同样敏锐的还有海因希利。从空中毒物事件一开始,一家人里最先发现毒物的是海因希利。他跑到房顶,蹲在外窗台上,端着望远镜仔细观察后,发现了一团形状不规则的浓密黑团。在被劝下楼以后,他又揣着地图和收音机跑回到楼上去。基于自己的观察,他对收音机的内容提出了质疑,称“收音机里称它为羽状烟雾,不过它不是羽状烟雾”(P123),并依据在学校里学习过的知识,指出这个所谓的“羽状烟雾”实际是尼奥丁衍生物,它会导致皮肤瘙痒、手心出汗、呕吐、气喘等症状。如此,海因希利对收音机和电视里播报的消息被视为科学,发出了质疑的声音。这种打破常规的胆识和挑战权威的力量便是克服技术统治的希望。这样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也有助于帮助大人僵硬的思想解冻。实际上也的确起了推动作用,因为杰克也跟随着海因希利,拿起了望远镜去观察一番,意味着他对技术的冷漠、无动于衷与想当然正在逐渐瓦解。
    第二个方法是人类还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培养有主观能动性的自我分析和判断,不完全依赖技术或为技术所控制。《白噪音》的大半行文虽着重勾勒人对技术的依赖,但在小说的末尾却仍透露出人能够独立于技术之外的希望。杰克自从在仪器里得知自己身体里潜伏着死亡因子之后,便一直处于忧虑、焦心和恐惧的状态。可最终,当问及他是否愿意知道自己死亡的确切时间时,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因为他相信:害怕未知是件糟糕的事,人还是应当试图“重新恢复到我们原先分离的、防备有素的自我”。(P359)意识到这点以后,当大夫想要将杰克送入成像仪,“帮助”他了解死亡的进展时,杰克选择了回避与拒绝。此举是人类重新独立寻找自我价值,摆脱科技困扰的标志。
    为天然知识恢复权利是克服技术弊端的又一种手段,即将现实万物放入世界的整体联系中,以显现其原有的自然与社会的规定性,恢复其独立地位和与人对等的关系。正如看一朵花,就真正地把它当成世界中的花,而不是精确计算出它的花香能传多远、花瓣如何得以制药等等。在《作为技法的艺术》中,俄苏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主张以艺术恢复联系:“艺术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知,为了让人感觉事物,使石头具有石头的质地。艺术的目的是引起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提供识别事物的知识。”(什克洛夫斯基,2006:20)德里罗则通过孩子海因利希的话道出了对恢复天然知识的呼声。海因利希询问丹妮斯有没有真正观察过自己的眼睛,是否知道眼睛的构造是什么,以及玻璃体、晶状体都长什么样。丹妮丝不仅不清楚,而且不以为然地说“没人会在乎”。(P175)丹妮丝并非个例,而是新时代多数人的写照:对天然知识不了解,也不想进一步了解。随后海因里希的反问——“人们怎么可以活一辈子,而不知道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P175)——便是作者对人们居然可以安心无视现实之物的反诘。
    总而言之,海德格尔并不一味地反对技术,相反,在他看来的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他认为对技术的依赖与被奴役确是现代性的命运,但是,人们也能通过沉思与冷静地对待事物,保留自身独立于技术对象的位置上,以及为天然的知识恢复权利等手段摸索到合理利用技术对象的出路,达到“时刻可以摆脱它们”(孙周兴,1996:1239)的状态。小说的最后一段描写的是超市里被重新摆过的货架、弥漫着焦虑与惊慌的过道和努力想在混乱中找到出路的人们。这一部分场景的描写正是技术所带来的双面影响的写照:一方面暗示了关乎技术的世界和事件给社会带来了动荡,让万物与人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危机和阴影;另一方面又表明,即使如此,人还是在挣扎,在努力寻找世界万物与自己存在的意义,试图摆脱被技术奴役的地位,探索突破技术统治、走向光明的出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