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威尼斯商人》的“原型”故事(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傅光明 参加讨论

    五、《马尔他的犹太人》
    即使洛佩兹没有进入莎士比亚的艺术视野,马洛笔下“马尔他的犹太人”巴拉巴斯这个人物形象,一定在莎士比亚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同时,《威尼斯商人》用放债者的女儿强化喜剧(更是戏剧)效果,也应直接源于马洛。莎士比亚甚至为了“挑战”马洛,更为吸引观众的眼球,他从一开始便为《威尼斯商人》写下了另一个题目——《威尼斯的犹太人》(The Jew of Venice),这个名字在剧团的剧目上,一直沿用到18世纪中叶。
    我们不妨先对马洛和莎士比亚各自笔下的两个“犹太人”做一个简单比较。两剧的开场便迥乎不同,《马尔他的犹太人》一开场,是生气勃勃地在庆祝犹太人巴拉巴斯(Barabas)得到金银、丝绸和香料等大量财富,并准备描绘一幅物质主义者的世界的联络图。《威尼斯商人》虽也在一开场即强力引出安东尼奥的货船,满载着丝绸、香料,但他的“情绪低落”与物质财富无关,所有这些身外之物同他与巴萨尼奥的感情比起来,显得无足轻重。单从这一点,已可明显看出俩人的人生价值观,安东尼奥是拿这些财产为最亲密的朋友巴萨尼奥服务。正因为此,始终有后世学者,比如英国出生的著名奥地利诗人奥登(W.H.Auden,1907-1973),便试图以同性恋来诠释他俩的友谊。与之相比,巴拉巴斯则以获得财富为唯一目的;财富在《马尔他的犹太人》中,成为卓有成效的物质阻力,这一点在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和巴拉巴斯的女儿阿比盖尔(Abigail)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夜色中的杰西卡将父亲的财宝装满匣子,扔给等候的情人,与他私奔;忠贞的阿比盖尔,却是在夜幕下从父亲家取出被罚没的财宝,扔给父亲。如此,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两个父亲对女儿的态度,夏洛克是声嘶力竭地嚎叫,“我的女儿!啊,我的金钱!啊,我的女儿!”;巴拉巴斯则得意洋洋、不无反讽地慨叹,“姑娘啊,金子啊,美丽啊,我的祝福啊!”两种滋味,各有千秋,但在挖掘人性的丰富和深度上,莎士比亚自然更胜一筹。
    比如,马洛笔下的巴拉巴斯,是个单线条的、纯粹的“恶棍”。他家财万贯,贪婪成性,阴险奸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撺掇女儿谎称自己皈依基督徒,是为进入被没收并已改建成修道院的私宅转移埋藏的财产;用一封信挑起追求女儿的两个青年决斗,使其双双毙命;为惩罚女儿,将修道院的修女全都毒死;怕罪行暴露,又接连害死四名知情人;在土耳其人与基督徒的战争中,他诡计多端,阴谋叛逆,先将马耳他岛出卖给土耳其人,再策划将土耳其人投入沸水锅中,结果自己掉入锅中,死于非命。他体现出一种完全丧失了人性的魔鬼般的邪恶,在他身上,除了无尽的贪婪,找不出丝毫亲情、道德、法律、正义的痕迹。这样一来。马洛刚好用“他”这个犹太人,为当时对犹太人充满仇视的社会,以娱乐消遣的戏剧方式提供了狂欢的温床。
    马洛的巴拉巴斯虽也受到基督徒的鄙视、压迫,但他只是一味拜金,面目可憎,令人心生厌恶。相较而言,夏洛克的命运则更令人心生酸楚,从喜剧发出来的笑,也含着泪。莎士比亚艺术地为夏洛克同基督徒的对立,提供出真实、广阔的历史、时代背景。作为威尼斯商人的夏洛克,首先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其次才是犹太人,并因此成为受基督徒鄙视的人。他要通过割下安东尼奥这个活生生的基督徒身上的一磅肉,把对所有基督徒的仇恨、报复,淋漓尽致地发泄出来。焉能说此中没有他犹太民族的自尊?简言之,夏洛克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其多元、复杂的深刻、精彩,是巴拉巴斯不可比拟的。尤其当英国演员艾德蒙·基恩(Edmond Kean)于1814年,第一次在舞台上把夏洛克诠释为一个种族歧视的受害者以后,这种艺术与人性双重的丰富、复杂,变得更为凸显。
    然而,毋庸讳言,在一些细节上,莎士比亚对马洛应有所借鉴。比如,巴拉巴斯面对基督徒的蔑视表现出的从容是,“当他们叫我犹太狗时,我只耸耸肩膀而已”。夏洛克也不例外,当安东尼奥骂他“异教徒,凶残的恶狗”时,“我对此总是宽容地耸一下肩,不予计较”。[1](第一幕第三场)另外,夏洛克在“雅各侍奉上帝的冒险买卖”[1](第一幕第三场)中得到满足,也和巴拉巴斯在“上帝对犹太人的祝福”里陶醉,如出一辙。还有,巴拉巴斯相信,如果没有天赐神授的物质财富,人便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他向那些想拿走他财物的人吼道:“为什么,你们要断了一个不幸之人的命根子,比起那些遭受不幸的人,我的自尊就活该受伤害;你们侵吞了我的财富,占有了我的劳动果实,夺走了我晚年的依靠,也断送了我孩子们的希望;因此,从来就没有是非的明辨。”而夏洛克听到威尼斯公爵的判决,无力地抗辩道:“不,把我的命和我所有的一切统统拿走吧。我不稀罕你们的宽恕。你们拿走我支撑房子的梁柱,就等于毁了我的家;而当你们拿走我赖以为生的依靠,就等于活活要了我的命。”[1](第四幕第一场)事实上,这又何尝不是彼时已无助无靠的失败者夏洛克残存的最后一点儿可怜的尊严。
     
    参考文献:
    [1]William Shakespeare.The Merchant of Venice,The New Cambridge Shakespeare[M].M.M.Mahood Edit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