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文学“翻译爆炸”期 尹承东:谁也没有想到,仅仅在几年之后,由于“四人帮”的倒台,我国外国文学翻译的春天就到来了。1979年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从此拉开了拉美文学翻译的大幕。 陈众议:当时井喷式进入中国的不仅是拉美文学。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况有所不同。 赵德明: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个大背景,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外国文学介绍上的拨乱反正,以前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修正主义没落文化的东西得以引进,大量的外国文学包括拉美文学作品的涌入,给予中国文化界以巨大的冲击。 尹承东:如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拉美产生了“文学爆炸”,而在八九十年代中国则产生了对“文学爆炸”的“翻译爆炸”。当时我国尚未参加国际版权组织,所以不存在购买版权的繁杂手续,于是全国众多的出版社都争相出版拉美文学,西班牙文翻译界则没有放过拉美各国任何一个代表作家的重要作品。当然,马尔克斯这位魔幻现实主义大师最受译者青睐。1980年,上海的《外国文艺》首先刊登了刘习良等人翻译的《格兰德大妈的葬礼》等4个短篇小说,不久又发表了刘习良翻译的马尔克斯的中篇小说《枯枝败叶》和《恶时辰》,等等。而上海译文出版社在1982年更是不失时机地捷足先登,几乎把已经翻译的老马的作品一网打尽,出版了厚厚的一本《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赵德明、刘瑛等译)。到了1984年,《百年孤独》的两个译本(一为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二为高长荣译)就分别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先后正式出版了。这之后,马尔克斯一有新作出版,就很快被翻成中文,包括《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爱情和其他魔鬼》等。我们称之为跟踪翻译。有的作品,比如《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竟然多达十几家出版社出版。 赵德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组织的研讨会,始终把马尔克斯、略萨、博尔赫斯、富恩特斯等拉美文学代表人物作为重点加以讨论。略萨在该会 1979 年第一次年会上被重点讨论,并建议翻译、介绍。同年底,巴尔加斯·略萨的名字就第一次出现在上海的《外国文艺》杂志上。1981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本人(署名赵绍天)翻译的《城市与狗》。时代文艺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了本人主编的“巨匠丛书·巴尔加斯·略萨全集”,囊括《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胡利娅姨妈与作家》等17部作品。略萨的作品几乎全部被翻译成了中文,总字数多达550万,已出版的作品达18 种,我本人的译著占10种。尹承东老师翻译的略萨长篇小说《坏女孩的恶作剧》,还被北京人艺改编成话剧上演。 陈众议:此时,我国已经拥有一批相当可观的西语人才,所以云南人民出版社才能够从80年代后期开始,用了近10年的时间比较系统地译介拉丁美洲文学(出版拉美文学丛书1至7辑共计44部),从而在读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这一时期我国学者还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原创性的研究与发现。比如我曾致力于魔幻现实主义与古代印第安文化及印欧杂交文化关系的研究,为界定和评价魔幻现实主义提供了有别于西方和拉美学界的看法,认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关键在于表现拉丁美洲的“集体无意识”。这是我们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善于运用本国文化资源并由此生发不同于欧美及拉美本土学者的向度的一个见证。同时,我国学者善于结合本国实际,在拉美文学研究中对诸如民族性与世界性、思想性与艺术性,以及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借鉴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有论文千余篇,分别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刊物,关涉西、葡、拉美文学的几乎所有重要流派思潮、作家作品,其中尤以马尔克斯、略萨、博尔赫斯等重要作家及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幻想派等重要流派为焦点;出版的学术著作包括重要的文学史、断代史、体裁史,以及重要流派思潮、作家作品研究或评传数十部之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