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以本雅明的“世俗启迪”理论,从越界混沌的颓废美学、卑贱身体的形象政治、夜与昼的辩证隐喻三个方面,分析美国女作家朱娜·巴恩斯的现代主义代表作《夜林》如何用辩证的眼光审视城市颓废、怪异和超现实的“夜林”景象,挖掘被现代理性鄙夷的边缘群体的历史和命运,从而揭示作家透过平凡世俗的城市生活进行的深刻的现代性批判。 关 键 词:本雅明/世俗启迪/巴恩斯/现代性 1921年9月,时任美国《麦克考尔》(Mc Call's)杂志社驻巴黎通讯记者的朱娜·巴恩斯与西尔玛·伍德(Thelma Wood)邂逅,后者是一位青春靓丽、洒脱奔放、学习建筑、后来以银尖笔画法著称的艺术家。巴恩斯此时已是巴黎左岸的文艺新秀,两人“一见钟情”,建立了维持十年之久的友情。巴恩斯曾把1928年出版的《骑士》题献给伍德,但终因伍德的多次背叛而与之分手。巴恩斯后来曾对一位朋友说:“我不是同性恋,但就是爱西尔玛。”①就是这份爱,给巴恩斯带来了撕心裂肺的痛苦,造成了她难以平抚的心理创伤,最后终于把伍德化为《夜林》中的女主人公罗宾,使她在现代主义文学的殿堂里获得了永生。 然而,作为一部描绘城市世俗生活、昭示卑贱人性的现代主义力作,《夜林》的意义远不止于个人痛苦的抒发,或对某段伤心往事的感怀。在20世纪30年代欧洲城市世俗文化的背景下,《夜林》揭示的是同理性和正统观念相对立的现代禁忌,是用“黑色”幽默和诗的语言书写的现代人的末世愤恨。②正如埃里希·奥尔巴赫所说,“所有开创新文风的诗人都有一个神秘的爱人,都有近乎奇异的爱的经历。爱神阿摩尔赋予他们的礼物不只是肉体的快感,更多的是一种启迪。一种秘密的联系决定了他们的内心甚至外在的生活”③。 然而,这种启迪与其说来源于震撼心灵的神秘之爱,不如说来自日常生活的现实,它看似平常,但如果变换视角,或采用不同的透视方法,却能给人超乎现实的梦境般的形象,从中获得非比寻常的体验。本雅明在《超现实主义》一文中把这种启迪说成是“世俗启迪”,并将其根源溯至韩波、洛特雷阿蒙、阿波利奈尔和布勒东等艺术家和作家。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反天主教的激情”,都试图超越和克服宗教的迷狂,诉诸一种更危险和更强大的“世俗启迪”来获得“唯物主义和人类学的灵感”(Surrealism: 227),而获得这种“世俗启迪”的手段则是大麻和鸦片等致幻剂。人们在这些药物导致的幻觉和迷狂中放松自我,体验自我,从而逃离宗教的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世俗启迪”就是一个自我启蒙的去魅过程,一种迷幻的神秘体验。然而,如果一味地借助毒品追求叛逆和陶醉,结果只能是毒品导致的欣喜若狂,塑造的是“瘾君子”。因此毒品和幻景引发的神秘体验在本雅明这里只是一个隐喻,表征的是与高雅生活相对立的世俗生活,是布勒东在小说《娜嘉》中展现的日常生活图景,如在火车上的所见所闻,城市贫民窟的凄凉景象,朦胧细雨中瞥见的新公寓窗内的活动和摆设,“第一批钢铁建筑、最早的厂房、最早的照片、已经濒临绝迹的物品”,在这部超现实主义经典中,所有这些都“变成了革命的体验,即使还不就是革命的行动”(Surrealism: 229)。 本雅明注重布勒东笔下那些流浪者的最平淡无奇的经验现实,它们和历史废墟一样,一旦从政治的而不是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一旦用超现实主义的陌生化手法再现出来,就会获得一种新的历史性,产生惊颤的效果,使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挣脱现实的物质世界,以对物的感性体验打破功利主义的束缚,通过梦境般的蒙太奇手法将其融入新的符号系统,重拾其在商品世界里早已被遗忘的意义。这实际上就是本雅明所说的世俗生活给人们的启迪,也是“世俗启迪”的“革命力量”之所在。迪安娜·希肖姆说:“超现实主义的世俗方法不仅仅是美学和色欲问题。它的谋略在于记录‘神秘之爱’的实例,捕捉城市荒原里的那些怪诞的游荡,再造‘过时的’19世纪巴黎拱廊街里颓废经验的光晕,从而震惊读者的意识,使其对资本主义摧毁性的进步产生一种‘虚无主义的’认识。”④《超现实主义》一文是本雅明为“欧洲知识分子”拍摄的“最后一张快照”,文中承载着黑格尔的历史感性,以“密涅瓦的猫头鹰”的黄昏视角俯瞰资本主义尚未建立就已经开始崩塌的丰碑,把纯粹的审美艺术思潮变成了具有政治历史意义的社会运动,进而从迷狂的世俗体验中激发出弥赛亚的救赎力量。 如果说布勒东等超现实主义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异化和陌生化来审视现实、再现现实,通过对废墟、迷醉和叛逆的体验拼贴出一幅世俗的图画,进而达到本雅明所说的一种“世俗启迪”,那么,这种超现实主义手法在朱娜·巴恩斯的代表作《夜林》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巴恩斯同样用“迷狂的实证主义”和“活的、振聋发聩的无意识”⑤来获得世俗的启迪,但作为旅居欧洲的女作家,巴恩斯获得的启迪并不是超现实主义对宗教的反叛,也不是本雅明对弥赛亚的终极诉求,而是磨灭一切界限、摒弃进步观念、从卑贱中见高尚的一种现代性批判。《夜林》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荒原,描写了放荡、怪诞、异化的都市夜生活,因此被誉为散发着污浊臭气的一朵“恶之花”,一本“恶的圣经”。巴恩斯以隐喻、幻象和几近沉默的断片式语言描写了巴黎、柏林、维也纳和纽约等现代都市的废墟景象,编织出由怪胎、外来者、同性恋者等心理错位的边缘人物构成的欲望、记忆、无意识的都市符号,把现代性最为颓废的世俗表象展现为不为理性、科学和伦理所容的一片黑暗、怪异、超现实的“夜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