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勒·克莱齐奥小说的音乐性:论《饥饿间奏曲》的《波莱罗》情结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 李明夏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音乐性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小说的重要特征。他的小说里不仅有大量的音乐舞蹈场景,并且在词汇、句法、叙事结构等方面也深受音乐的影响。在2008年出版的小说《饥饿间奏曲》中,勒·克莱齐奥再度对音乐性进行创新,首次将一首完整的乐曲——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于1928年创作的《波莱罗》融进小说。在小说中,作者不仅多次提及这首管弦乐曲并加以长篇描述,还借鉴了《波莱罗》独一无二的曲式特色:重复的旋律和渐强的音量,将其巧妙地运用到小说的创作中,使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波莱罗》绵长并渐渐升腾的乐感。本文旨在分析勒·克莱齐奥在《饥饿间奏曲》中对《波莱罗》的引用和借鉴,并讨论作者选择这首乐曲的原因和意义。
    关 键 词:勒·克莱齐奥/音乐性/《饥饿间奏曲》/《波莱罗》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J.M.G.Le Clézio)小说中的音乐性已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他的小说里不仅有大量的音乐舞蹈场景,并且在词汇、句法、叙事结构等方面也深受音乐的影响。自1963年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Le procès-verbal)问世以来,中外学术界已有不少关于勒·克莱齐奥音乐性的研究成果,如索菲·贝尔托齐(Sophie Jollin-Bertocchi)的《论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歌曲与音乐性》(Chanson et musicalité dans l’oeuvre de J.M.G.Le Clézio,2004),雅克琳·杜东(Jacqueline Louise Dutton)的《论爵士乐对小说〈金鱼〉的影响》(Jazz Routes or the Roots of Jazz Music as Meaning in Le Clézio’s Poisson d’or,2004),赵秀红的《论克莱齐奥〈沙漠的女儿〉的音乐性》(2009),费德里克·韦斯特朗(Fredrik Westerlund)的《论勒·克莱齐奥作品中水流声和音乐的相互作用》(La relation entre cours d’eau et musique dans l’écriture de J.M.G.Le Clézio,2010),伊莎贝拉·芝耶(Isabelle Roussel-Gillet)的《勒·克莱齐奥起舞的文字》(Le Clézio,danser l’écriture,2010)等。在200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勒·克莱齐奥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称他的小说具有“诗意般的神秘意境”。而正如文学批评家让-逸夫·塔迪耶(Jean-Yves Tadié)所言,诗意般的作品指“以谐音、叠韵等技巧模仿音乐中的反复、回声等效果……总之是对音乐性语句的追求”[1:8]。勒·克莱齐奥对不同类型音乐的借鉴,使得他的每部小说都是一次奇妙的探险。
    在2008年出版的小说《饥饿间奏曲》(Ritournelle de la faim)中,勒·克莱齐奥再度对音乐性进行创新,首次将一首完整的乐曲融进小说。这首乐曲就是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928年创作的《波莱罗》(Boléro)。在小说中,作者不仅多次提及这首管弦乐曲并加以长篇描述,还借鉴了《波莱罗》独一无二的曲式特色:重复的旋律和渐强的音量,将其巧妙地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波莱罗》绵长并渐渐升腾的乐感。本文旨在分析勒·克莱齐奥在《饥饿间奏曲》中对《波莱罗》的引用和借鉴,并讨论作者选择这首乐曲的原因和意义。
    一、《饥饿间奏曲》对《波莱罗》的引用
    《饥饿间奏曲》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一名叫艾黛尔·布伦的法国女孩在德军占领下的成长经历。艾黛尔来自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她热爱音乐,会弹奏肖邦的《小夜曲》,会唱《茶花女》,喜欢德彪西和拉威尔。8岁那年,她去巴黎歌剧院观看《波莱罗》的首场演出:“红色帷幕开启……渐渐丰盈,渐渐扩大的音乐,观众们站起来欢呼,喝彩,热烈鼓掌。”[2:170-171]1928年11月,《波莱罗》在巴黎的首演获得了巨大轰动,很快成为20世纪风靡世界乐坛的名曲。它的成功来自于特殊的曲式结构,《波莱罗》的旋律由两段主题乐句简单地回旋重复着,同时它的音乐力度随着不同乐器的组奏而逐渐增强,经过长达15分钟的反复和渐强后,全曲在最后两小节以震耳欲聋的转调爆发结束。多年之后,艾黛尔再次回忆起那场演出:“紧张,剧烈,令人几乎无法忍受。它升腾,充满了剧场……台上的舞蹈演员旋转着,加快了运动。人们叫嚷着,他们的嗓音被塔姆塔姆鼓的敲击声盖住。依达·鲁宾斯坦,①舞蹈者成了木偶,被疯狂的劲头卷走。笛子、单簧管、法国号、小号、萨克斯管、小提琴、鼓、铙、钹,一起全上阵,紧张得要断裂,要窒息,要绷弦,要破音,要打碎世界自私自利的寂静。”[2:216]除了以上两段的描写,作者还在小说的最后借叙述者之口展开对《波莱罗》的思考:“现在,我明白这是为什么了。我知道了,这一不断重复、反复唠叨、被节奏和渐强逼迫着的乐句,对她(艾黛尔)那一代人意味了什么。《波莱罗》不是一曲跟别的音乐一样的音乐。它是一种预言。”[2:217]
    这段意味深长的思考和总结暗示着《波莱罗》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已远远超过简单的描写。勒·克莱齐奥通过对其曲式特色的借鉴将音乐和文学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它成为小说的主题曲,“预言”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