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帝国的重建——从曼布克奖看当代“英国性”问题(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2013年4期 罗晨 王丽丽 参加讨论

    雅俗界限的打破:英国文学的崭新面貌
    英国性历来同前工业时代乡绅阶层的贵族和高雅文化紧密相连,其暗含的民族主义和文化精英主义也是众所周知,然而曼布克奖对这一点似乎难以继承和发扬。况且自50年代开始的“反文化”运动,已经让维多利亚时期的价值标准、道德准则、行为观念等遭受了重创。大众文化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消费时代的主流文化体系。
    曼布克奖的设立意味着英国小说终于有了自己的推广模式,获奖作品的热销无疑极大地推动了英语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每年评奖之际,但凡入选短名单(甚至是长名单)的小说,都会引起全球读者的关注,销量大幅上升。入围作品尚且如此,更无须说最终的获奖作品将会产生何等的影响力。当人们翘首期盼的作品最终揭开面纱的那一刻,世界各地的书店里、地铁里、网站上随处可见作者的大幅肖像和新版的图书封面。仅以我国为例,几乎所有的获奖作品都出版了中文译本,“曼布克奖获奖作品”几字无疑是封面上绝佳的销售广告。比起国内在质量上毫不逊色的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曼布克奖在扩大作品影响力和拓展图书市场方面确实值得借鉴。
    曼布克奖成功地推动了当代英国小说跨越严肃和通俗之间的界限,大众通俗文化的兴起让英国文坛和书业市场呈现了崭新的局面。小说这一流传久远的文学体裁不再被束之象牙塔内,为少数精英享用,而是成为大众皆可消费的产物。曼布克奖的很多获奖作品被众多读者誉为“经典”(Canon),在畅销榜上经久不衰,有的已被纳入西方文学经典课程或文学考试内容。这一现象或许会引起另一个疑问:什么才是当代英国文学的经典?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国文学经典的定义正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斯蒂文森(Randall Stevenson)指出,从2000年起,英国文学的研究将根据文本语言的特征,而不是作家的国籍来定位。(1993:5)奥斯特尔(Michelle Denise Auster)也认为,只需粗略浏览一下当下大学英语系所提供的课程,就会发现其所教授的作品远远不止英格兰(籍)甚至大不列颠(籍)作家的作品。(2)种族作家、女性作家、移民作家、黑人作家等的优秀作品,都有可能列入当代英国文学经典的范围之内。
    如果说传统的英国性之中“排除”意味居多,那么“新英国性”则是“纳入”居多。曾经边缘的、次等的、他者的文化现在被纳入了英国经典,其意义颇值得玩味。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曾经被批评为一群对文学毫无所知的人操纵的政治事件,其实,所有的文化活动何尝不都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它们都同政治潮流有着摆脱不了的干系。我们可以做一个有意思的调查来进一步探究这一观点。图5是1969—2011年历届作家获奖年龄的分布柱形图。
    
    图5年龄分布图(1969—2011)⑦
    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获奖作家的年龄集中在三十至五十五岁的范围内,而其中以四十六至五十岁最多,其次是三十至三十五岁。换言之,大部分的获奖作家都是中青年作家,他们都处于写作生涯的高峰期。曼布克奖将一批中青年作家推向世界的舞台,让他们的写作生涯收获了更多目光的关注。很多获奖时尚且年轻的作家,如奈保尔、法雷尔、石黑一雄、多伊尔(Roddy Doyle)等,现在已然成为英语小说的中流砥柱。一种文化的重要价值除了取决于它曾经取得的辉煌,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怎样的生命力。这些已经成长起来的作家年富力强,代表着英语文坛最有活力的一股力量,他们的创作势必引导着以英国为主的英语文学的发展方向,使英国文坛繁衍不息。于此,曼布克奖对于英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所付出的苦心可见一斑。
    库玛(Krishan Kumar)曾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民族认同是“文化的”。(Auster:6—7)其实不完全如此,那时的英国更多的是通过庞大的帝国来显示其“英国”身份,当时众多英属殖民地的人把英国视为“家”就是绝好的证明。然而战后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变,让帝国的概念不堪一击。不过很快,英国性在文化领域如曼布克奖中又重新找到了栖息和发扬光大的理由。曼布克奖借着“发展英国小说”的名义,挣扎在传统英国性的抵抗移民、民族认同与实施新策略、继续文化殖民野心的矛盾之中。一边把评选范围扩展到英联邦国家,一边又使英国(籍)作家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国籍作家,并源源不断地推捧本土小说家等等。然而随着移民、女性、种族等这些“他者”身份作家在国际上的崛起,曼布克奖的领导者逐渐认识到了顺应时代潮流的好处。他们迅速调整了“应对策略”,采取“文化多元发展模式”,让“他者”文学受到一定的保护,以避免因过于保守陈旧而被世人所诟病。继而让人们认为,英国在传统的英国性和外来者、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各种二元对立之间,“并没有偏向任何一个极端,而是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第三条道路超越左与右的政策模式。”(洪霞:65)不仅如此,英国在政治、体育、影视、道德等各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一套推广体系。
    然而在这种改变掩映之下的,则是英国人从未丧失的“帝国梦想”。曼布克奖的发展历程所反映出在传统和多元之间的来回摇摆,恰恰说明了其文化多元性表象下重建文化帝国的野心。里尔曾用“帝国归来”(The Empire Writes Back)解释英国的文学正在变得多元化、国际化,曼布克奖的影响力今天已不可小觑,英国正在或已经成为“文化超级大国”。(Rebellato:1—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