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北欧文学 >

“病是精神”或“精神是病”——托马斯·曼论艺术与疾病和死亡的关系(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方维规 参加讨论

    五、同情生活:走向真正的人
    19、20世纪之交的另一个重要思潮是生命哲学,宣扬“生命即最高存在原则”(53)。其中体现出的生命激情,不是指个人从生到死的单个生命,而是超越个体、却又渗透于个体的整体生命。尤其在尼采作品中,“生命”概念有着中心意义:生命总是带着正面价值,具有超越自我的升华趋势。可是在生命的天然品质中,还存在“毁灭的乐趣”(54)。它的负面的破坏性特色与其正面价值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生命同时也蕴涵着凋谢和死亡,人的生存是“生命和死亡的统一”:“因此,在1900年前后的文学中,所有生命象征同时也是死亡象征。一种敏锐的意识是,每个个体的生命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持续不断的死亡。生成和消亡乃唯一过程;生命的时刻绽放,也在一步步走向死亡。”(55)尼采得出的结论是,他所面对的时代病是衰竭、僵化和厌世。(56)
    托马斯·曼对浪漫派或者他所理解的浪漫派的看法,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同样,若说曼氏早期对“同情死亡”持肯定态度,这一状况后来在逐渐改变,尤其发生在他这失望的不问政治者写作《魔山》之时。他说:“谁对人体器官和生命感兴趣,谁也自然会对死亡感兴趣。这或许可以成为一部教育小说的题材,用以展现死亡经历终究是生命经历,并走向真正的人。”(57)此话一年之后,教育小说《魔山》问世。
    该著讲述大学生汉斯·卡斯托普到瑞士达沃斯的高山疗养院去探望表兄,谁知这一去竟在那里滞留了整整七年。作为病态社会的缩影,这里的病人沉醉于疾病,在疾病中享受,在等待中死亡。汉斯·卡斯托普这个涉世不深的生活学徒,无疑是这个住着欧洲和世界各地病人的疗养院中的一个亮点;疾病和死亡在他眼里已是平常之事,最后,他深谙诸多生死问题。《魔山》的主题是“同情死亡”,或贯穿小说始终的颓废、病态和垂死的氛围。然而,曼氏也是在《魔山》中告别了他以往一再探索的文学主题:同情死亡。汉斯·卡斯托普(也是托马斯·曼本人)认为,生死属于一个整体:“谁认识肉体,认识生命,他也就认识死。”或者反过来说:“要知道,一切对疾病和死亡的兴趣,不过是对生命的兴趣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然而,通过对生与死、健康与疾病等问题的哲学思考,他的价值天平终究倾向于生命,其结论是对生命的强烈肯定:对死亡了如指掌固然不错,却不意味着让死亡之念统辖一切,比死亡更强大的是博爱。“只有爱,而非理性,能战胜死。还有形式,也只产生于爱与善。”因此,汉斯·卡斯托普接着说:“我要在心中对死保持忠诚,然而又牢记不忘:对死和往昔的忠诚只会造成邪恶、淫欲和对人类的敌视,要是任凭它支配我们的思想和‘执政’的话。为了善和爱的缘故,人不应让死主宰和支配自己的思想。”(58)
    如曼氏作品中常见的一样,例如在《布登勃洛克一家》、尤其在《浮士德博士》中,音乐也在《魔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表明汉斯·卡斯托普克服了“同情死亡”。在“妙乐盈耳”一章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五部音乐作品:威尔第的《阿依达》、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后前奏曲》、比才的《卡门》、古诺的《浮士德》、舒伯特的《菩提树》。尤其是《菩提树》,它是浪漫主义之死亡渴念的“化身”,亦即《魔山》克服“同情死亡”的中心议题:“在这甜美的作品背后,还是藏着死亡。这首歌与死亡有着某些人们所爱的关系,但对这种爱的合法性却不会不有意无意地进行怀疑审视。就其本质而言,这首歌不是表现对死亡的同情,而是体现某种民众的、充满活力的情绪;[……]”(59)托马斯·曼成功地塑造了汉斯·卡斯托普这一现代性形象,让他摆脱了对死亡的同情,并从同情死亡转向同情生活。(60)此时,我们又一次看到诗与真的联系,看到托马斯·曼这位不善杜撰、喜于寻找现成素材的作家如何在讲述自己。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曼氏在其《五十岁寿辰庆典上的祝酒词》中说:
    若说我对自己的作品在我身后的声誉有何愿望的话,希望人们会说,这些作品尽管了解死亡,但却充满人生乐趣。不错,它们同死亡密切相关,知道死亡,可是力图为生命做些善事。世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人生乐趣:一种对死亡一无所知,非常天真和健壮。另一种则对死亡心中有数;我觉得这种才充满精神价值,这是艺术家、诗人和作家的人生乐趣。(61)
    托马斯·曼在论述托尔斯泰如何透彻地表现死亡时指出:“死亡是一件很感性、很具体的事。很难说明白,托尔斯泰对死亡感兴趣,是因为他在感性上对躯体,即对作为肉体生命的自然感兴趣,还是相反。至少在他记述死亡时是怀着爱的。”(62)这种爱,完全指向生命。与诺瓦利斯或尼采把疾病看作刺激生活的兴奋剂相仿,托马斯·曼认为死亡固然可怕而令人绝望,但对死亡和绝望的敬畏,也能催生出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在《绿蒂在魏玛》中,他借歌德之口说:
    一切严肃的事情来源于死亡,所以要敬畏死亡。不过,对死亡的恐惧是思想的绝望——因为生命枯竭了。我们全都会陷入绝望之中,所以也要敬畏绝望!这将是你最后的思想。是你永远的最后的思想吗?要知道,虔敬会带来信心,会让更高的生活的欢乐之光照射进悲观绝望的心灵。(6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