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法文版) 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也是法国《原样》(TelQuel)杂志社代表团访华的文化结晶——克里斯蒂娃《中国妇女》出版40周年。1974年4—5月,作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首批应邀访华的西方知识分子代表团,《原样》杂志社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该代表团由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菲利普·索莱尔斯(PhilippeSolers)、弗朗索瓦·瓦尔(Fran觭oisWahl)、马瑟兰·普莱奈 (MarcelinPleynet)以及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JuliaKristeva)五位学者组成,可谓思想巨星云集,阵容强大,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当年,克里斯蒂娃根据所见所闻写成《中国妇女》一书,她坦言著书动机:“鉴于这个国家在文化上的独特性,我们想分析一下那些可能存在于中国社会主义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异”,“学习中国文化,掌握中国社会主义新颖之处”。(纳瓦萝 《克里斯蒂娃访谈录》)该作对中国妇女独特社会地位、作用的观察与评价引发了西方世界的轰动。 继首次访问后,以《中国妇女》为标志,克里斯蒂娃对中国的友好情谊还在延续。2009年、2010年、2012年,她又先后接受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邀请访问中国。2012年,她在复旦大学作了四次演讲,其中第一讲《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谈及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对她创立互文性理论的直接影响:“就在我把巴赫金思想引入法国之后,我发现了一位名叫张东荪的中国学者的研究。”祝克懿在《互文性理论的多声构成:〈武士〉、张东荪、巴赫金与本维尼斯特、弗洛伊德》一文中具体阐释了张东荪中国哲学理念对克里斯蒂娃互文思想形成的深刻影响,认为读了张东荪载于《原样》1969年第38期上的《中国式逻辑》一文,“就会看到从巴赫金到克里斯蒂娃一路的思想与中国思想中的某些因素的联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