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北欧文学 >

新中国六十年歌德戏剧研究(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 胡蔚 参加讨论

    四、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歌德戏剧研究进入了繁荣期,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从研究对象而言,存在着厚此薄彼的状况:研究《浮士德》的多,研究歌德其他戏剧的少,歌德狂飙突进时期的《葛兹》、古典时期的《伊菲格尼亚》《塔索》《艾格蒙特》都是歌德的代表作,很有研究价值,却几乎没有研究者关注;其次,在《浮士德》研究中,就论文主题分布而言,也存在着失衡现象: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分析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大,以形式研究、美学特征为主题的论文偏少;最后,三十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论文数量急剧增加,却存在内容重复、材料单一、论证粗糙的问题。有些论文,理论观念先行,立论缺乏足够的文本依据,给人生搬硬套、根基不稳之感。中国“浮学”若能在立足文本和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政治、思想、文化传统角度发掘文本后隐藏之义,也许能为这部常读常新的不朽经典开辟出新的解读空间,带来新的认识。
    (本文成文过程中,多次与北京大学范大灿教授进行讨论,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①[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63页。
    ②德语学界关于歌德接受史和批评史研究的材料汇编,参见Karl R.Mandelkow,Goethe im Urteil seiner Kritiker:Dokumente zur Wirkungsgeschicote Goethes in Deutschland(I-IV),München:C.H.Beck,1975-1984;歌德《浮士德》研究史新近较为全面的研究,参见Rüdiger Scholz,Die Geschichte der Faust-Forschung:Weltanschauung,Wissenschaft und Goethes Drama,Würzburg:K&N,2011.中国学者对于歌德在德国的接受和研究亦颇为关注,对此做出了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参见:高中甫:《歌德接受史(1773-194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叶隽:《战后六十年的歌德学(1945-2005)》,载《东吴学术》,2011年第3、4期。
    ③例如宗白华在《歌德之人生启示》中列出的参考作者有比学斯基(Bielschowsky)、息默尔(Simmel)、黎卡特(Rickert)、龚多夫(Gundolf)、寇乃曼(Kühnemann)、可尔夫(Korff),皆是当时德国学界著名的歌德专家。见周冰若、宗白华主编:《歌德之认识》,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
    ④范大灿:《从特殊到一般》,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⑤⑥冯至:《〈论歌德〉的回顾、说明与补充》,见《冯至全集》第八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第40页。
    ⑧参见杨武能:《百年回响的歌一曲:〈浮士德〉在中国之接受》,载《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4期,第14页。
    ⑨Wilhelm Bohm,Goethes Faust in neuer Deutung:Ein Kommentar für unsere Zeit,Koln:Seemann,1949.
    ⑩Dorothea Lohmeyer,Faust und die Welt:Der zweite Teil der Dichtung,München:C.H.Beck,1975.
    (11)Wilhelm Emrich,Die Symbolik von Faust II:Sinn und Vor formen,Berlin:Junker & Dünnhaupt,1943.(再版:Knigstein:Athenum Verlag,1957.)
    (12)一个典型例子是作曲家艾斯勒(Hanns Eisler)1952年在东柏林建设出版社发表的歌剧剧本《浮士德博士》因为颠覆了浮士德的正面英雄形象而受到批判,文化官员阿部施(Alexander Abush)发表批评文章《浮士德——德意志民族文学中的英雄还是叛徒?》。
    (13)值得重视的是,“独行”于学术圈外的作家残雪起先发表在《读书》上,后来结集出版的随笔系列《解读〈浮士德〉》(收入残雪:《地狱中的独行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共17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呈现出来的却是元气淋漓和真实强烈的阅读体验。论者开始就响亮宣布,“破除庸俗化的社会评判学的观念,将作品作为一件艺术品来久久地凝视,文本丰富的层次就会逐一呈现”。在残雪的解读体系中,浮士德是艺术家的象征人物,而梅菲斯特是浮士德的艺术自我,甘泪卿与浮士德是艺术与宗教信仰的殊途同归,诸种见解,言之成理,不落窠臼。
    (14)《辞海》“歌德”条目,见《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1124页。
    (15)范大灿:《人类的前景是光明的——读歌德的诗剧〈浮士德〉》,载《外国文学评论》第二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61-196页。
    (16)吴建广:《濒死意念作为戏剧空间——歌德〈浮士德〉“殡葬”之诠释》,载《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第145-155页。
    (17)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2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539、590页。
    (18)谷裕:《隐匿的神学——启蒙前后的德语文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2-202页。
    (19)杨武能:《走近歌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4、285页。
    (20)在这个领域中,加拿大籍华裔学者夏瑞春(Adrian Hsia)的工作也值得重视,他主编了论文集Zur Rezeption von Goethes Faust in Ostasien(《浮士德在东亚的接受》)(Frankfurt a.M.:Peter Lang,1993),收入论文9篇,论及中日韩三国的浮士德接受,其中夏瑞春自撰论文两篇,一是比较了周学普、郭沫若、钱春绮和董问樵的译本,二是概述中国的浮士德接受。
    (21)大会报告被收入德文论文集,见Günther Debon und Adrian Hsia(Hrsg.),Goethe und China—China und Goethe,Bericht des Heidelberger Symposions,Frankfurt a.M.:Peter Lang,1985,其中收入的中国学者论文有:冯至的“Gedanken zu Goethes Gedichten”(《关于歌德诗歌的感想》),“Du Fu und Goethe”(《杜甫和歌德》),范大灿的“Chinesische Auffassung zu Goethes Kunsttheorie”(《对于歌德艺术理论的中国理解》),杨武能的“Goethe und die chinesische Gegenwartsliteratur”(《歌德和中国当代文学》)和高中甫的“Goethe-Rezeption seit 1976”(《1976年之后的歌德接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