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论对艺术虚构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所特有的虚构观。文章以《文心雕龙·神思》的想象与虚构理论为文本代表、以我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对虚构的思维形式、虚构在文学中的运用及其意义的认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文论虚构观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并对中西文论虚构观的密切联系与主要区别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 键 词:神思/虚构/意象/再现/表现/虚构观 作者简介:曹顺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于桢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专业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文本阐述:《文心雕龙·神思》与文学“虚构”观 中国古代文论是否有虚构理论?目前学术界语焉不详。笔者认为,《神思》作为《文心雕龙》下篇的总纲,提出了文学虚构观:“规矩虚位,刻镂无形”①。在刘勰看来,“想象”与“虚构”是文学创作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刘勰又说:“使玄解之宰,循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②就是指作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旨、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写作,构造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艺术虚构论”。这种文艺创作方式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艺术想象而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生动形象。陆机在《文赋》中揭示了虚构的奥妙,即“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③。这充分表明,人们完全可以凭借其想象而创造出未曾知觉乃至原本就不存在的新形象。既然如此,艺术家在创造之中运用想象与虚构的方法便自然而然了。作为一篇完整的艺术创作论,《文心雕龙·神思》篇不仅充分肯定了艺术思维活动的情感体验性特征,而且阐述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内容虚构性特征。 刘勰用“神用象通,情变所孕”④强调艺术思维活动须借助于感事触物,即景生情,激发情感生腾,开展神思逸想,创造虚幻的镜像用以象征宇宙人间的事物。这种“虚幻的镜像”正是“神用象通”中“象”的最恰当的解释。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文心雕龙·神思》中所涉及的想象与虚构绝不是辞赋或诗词所特有的艺术方法,而是包括小说等在内的整个文艺思维的一个基本方法,虚构性是一切文艺形式都具有的基本特征。刘勰在《神思》中所建立的虚构观确定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即艺术作品虽源于现实,但又不拘泥于现实,应有高于现实的虚构的内容。艺术创作不能机械地临摹生活,而应当有艺术家审美理想的渗入,有艺术家对理想形象的塑造——“虚构”。所以,刘勰阐明了艺术思维与创作的虚构性特征。他认为,正是虚构性方法的运用才使得文学艺术具有了自身的品格。刘勰的“神思”论为中国古代文论虚构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