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由谶纬说“神守文化”、“社稷守文化”对先秦文学的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评论》 郑杰文 参加讨论

    二 “神守文化”与楚地青铜冶炼
    十数年前笔者曾撰文指出:巫术习用,巫风盛行,成为上古“神守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20)而上古史籍载录,此类巫风最为盛行的周代诸侯国是楚国。
    《国语·楚语下》载楚重臣观射父答楚昭王“祀不可已乎”之问时说:“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并言祭神事神具有“上所以教民虔”“下所以昭事上”的作用,故“自公以下至于庶人,其谁敢不齐肃恭敬致力于神”(21)。君王倡领,重臣推动,民人从行,于是楚地形成了“信巫鬼,重淫祀”的风俗(22)。此一风俗的形成,与彼时楚国所在的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主导生产方式——青铜冶制有重大关系。
    基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湖北大冶铜绿山、湖南麻阳、安徽铜陵、南陵等一批商周时期青铜采矿与冶炼遗址的发掘,特别是1988-1989年在江西瑞昌市铜岭村发掘的商周矿冶遗址所展现的完备技术体系,(23)考古学界提出:“如果没有商周时期长江流域的青铜原料和锡原料的开采,就不可能有中国发达的青铜文化和青铜时代”(24)。青铜冶制成为彼时彼地社会生产的主导。
    长江地域的青铜冶制生产方式,与楚地巫风的盛行关系紧密。楚族于周初受成王所封,“居丹阳”。其“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可见生产力之低下。到熊渠时,楚国有了第一次扩张,青铜兵器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楚武王熊通即位后,更谋求向外发展;至楚文王时迁都于郢(今荆州纪南城)。这一时期的楚国,在巩固后方的基础上逐步吞并了江汉地区、南阳盆地以及淮河上中游地区的数十个文化因素各异的国家,灭其国,绝其祀,县其土而有其民,同时也继承了长江流域自西东传的、以青铜冶制为代表的先进的三星堆文化,掌握了成熟的冶炼技术、青铜铸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工艺。稍后,又在南进过程中占领了当时冶铜原料主要来源的湖北铜绿山古铜矿,具有较同时期中原人更为进步的青铜文化。
    但那时的社会科技水平尚处于原始阶段,人们对于青铜熔炼的进程尚不能科学控制,故而在“经验积累”之外,更多是求助于“神灵佑护”,由此而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祭炉之风盛行。《吴地记》载“阖闾使干将于此铸剑”,但“金银不销,铁汁不下。其妻……投入炉中,铁汁出”(25),《吴越春秋》记“干将铸作名剑……而金铁之精不销……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26),记载的都应是此风俗的传说。
    今人研究发现,投身祭炉或“断发剪爪,投于炉中”而致新冶物出现的现象有一定科学道理。其一,祭炉是在关键时刻将人体这种高脂肪、高燃烧值之物投入炉中,可瞬时提高炉温,使冶物剧变。其二,人体燃烧后遗留骨碳,碳元素可使冶金增加强度。但上古人只有此经验而不知此中科学道理,故祭炉巫风久盛不衰。
    冶炼,促使物态由固体熔化为液体。这一物态剧变现象的无数次重复,也引发思想家们进行哲学思考。他们由自然物体、自然现象中的阴与阳,抽象出两类相反相成的阴、阳“类名”,领悟出其间的转化规则;他们以与冶炼密切关联的水、火、木、金、土五种材料,作为统含世界物质的“类名”,并思索其间那杂合相济、演化衍生规律。因而,“阴阳变化”“五行流转”等理论被由此催生出来,成为思想家们认识世界、解说自然的理论工具。由现存文献记载可见,最早把“阴阳”作为哲学概念来解说自然现象的是西周宣王、幽王时的太史伯阳父。
    《国语·周语上》“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章载伯阳父论“周将亡”的原因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蟊,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27)他用“阳失其所而镇阴”等阴阳理论来解说周幽王二年三川皆震的原因。
    伯阳父还运用“五行”理论来论说社会生产。《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章载伯阳父曾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28)其“和实生物”“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等论说,与金属冶炼过程可以互参——冶炼所用石料矿物取自大地,是大地的一部分,从哲学思考的角度可归结为“土”;而烧制矿石需用木柴,木柴,从哲学思考的角度可归结为“木”;木柴燃烧为火;火烧矿石而成液态熔物,此液态熔物,从哲学思考的角度可归结为“水”;此液态熔物之“水”浇铸成型而为金属器具,这便是“成百物”。伯阳父此论,是对前人在反复观察、长久思考中逐步归纳而提炼出的五行理论的综合运用。
    关于伯阳父的籍贯,典籍缺载,而《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章载,郑桓公欲向楚地发展以避难时,伯阳父劝阻他说:“夫荆子熊严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叔熊逃难于濮而蛮,季紃是立,薳氏将起之,祸又不克。是天启之心也,又甚聪明和协,盖其先王。臣闻之,天之所启,十世不替。夫其子孙必光启土,不可偪也。且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29)言谈中明显具有维护楚国、赞美楚人的倾向。由伯阳父这种思想倾向,抑或由他对于楚史的娴熟来看,伯阳父应是楚人或者是熟识楚文化的人。而伯阳父对楚地盛行的“神守文化”的熟识,是他能够用阴阳解说地震原因、用五行解说“百物”成因的重要条件。
    伯阳父之后,春秋末年,私学兴起后,生活在楚国北鄙的老子、杨朱、庄周等,借助其与姬周文化方便交流的地缘优势,总结、阐发以“阴阳交变”“五行生克”诸理论为主导思想的哲学社会学说,渐次著于竹帛,积淀出《道德经》《庄子》等不朽名著,也从另一侧面证明着“神守文化”和道家学派的学术关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