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元代文人的赏曲之风(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 查洪德 参加讨论

    四、元代文人与歌妓关系再认识:因品格才艺而结缘
    以往的研究认为,元代文人与歌妓的关系,不外两种:身兼官僚的上层文人,他们与歌妓的关系,是玩弄与被玩弄;下层文人与歌妓的关系,则因社会地位接近(所谓“八娼九儒十丐”)而同病相怜。这些认识,缺乏文献的支撑。曲家王恽,在朝官翰林待制,出任外官,为提刑按察使。无疑属上层文人。他为乐籍曹氏写的诗序,可以推翻上述观点:
    乐籍曹锦秀,缓度清歌。一日来为予寿。因询之曰:“汝以故家人物,才色靓丽,风韵闲雅,知名京华,为豪责招致,逞妙艺而佐清欢,日弗暇及,不知何取于予而得此哉?”(36)这位名隶乐籍的曹氏,究竟什么出身,不好臆断,但即称其为“故家人物”,应该有我们不知道的背景。在宋金、宋元天翻地覆的大变动中,有些身隶乐籍、流落为妓的,可能原本有显赫的家世。或因国之覆亡,或因家之败落而沦为歌妓。这样的人,时见于文献记载。王恽文章中对曹锦绣说话的口气,绝不像一个身居高位者对下贱艺人的说话。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歌妓也有地位高下之别。像曹锦秀以及今人熟知其名的朱帘秀、顺时秀,无疑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优秀艺人与优秀文人之间的关系。那些缺乏艺术与人品修养,以卖笑为生、只是出卖肉体的娼妇,在任何时代都不值得称道,当然也不应该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优秀文人与优秀歌妓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相互欣赏。我们看文人元(亢)文苑赠艺妓玉叶儿[南吕·一枝花]《为玉叶儿作》曲:
    名高唐国盘,色压陈亭榭。霞光侵赵璧,瑞霭赛隋珠。无半点儿尘俗,不比寻常物,世间总不如。莫夸谈天上飞琼,休卖弄人间美玉。
    [梁州]……忒玲珑性格儿通今古。论清洁是有,瑕疵全无……堪人,爱护。那些儿断尽人肠处,更那堪吴香馥。只恐旁人认做斌玞,索别辨个虚实。(37)作品以“玉叶儿”的特性比拟歌妓玉叶儿品行,他倾慕玉叶儿,是因为她有玉的品质:“无半点儿尘俗”,清洁得没有瑕疵,并且“忒玲珑性格儿通今古”。所重的不在色与艺,而是高雅、纯洁与学识。《青楼集·天然秀》说歌妓天然秀“……丰神靓雅,殊有林下风致,才艺尤度越流辈……然尚高洁凝重,尤为白仁甫、李溉之所爱赏云。”(38)著名词曲家白朴(仁甫)和著名诗人李泂(溉之)对她都是“爱赏”而不是狎昵。
    在中国古代,女子有文化修养的毕竟是少数。歌妓则是这少数中既有文化艺术修养又较为自由的一群。如果一个文人,他的配偶愚昧蠢俗,那是他一生的痛苦。在与歌妓的交往中,他们感到了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契合。逢场作戏的文人有,但也有很多文人珍惜这份感情,王元鼎对顺时秀的钟情、贾固对金莺儿的感情,都成为美谈。
    顺时秀是元文宗时期最著名的歌妓,其地位之高,可以想见。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唱家。对王元鼎,我们反倒了解得不多,据《南村辍耕录》的记载,我们知道他是翰林学士。《太和正音谱》列其名于词林英杰之中,他确实是一位才子,《全元散曲》录其[正宫·醉太平]《寒食》写得很美(39)。他与顺时秀的事,《青楼集》《南村辍耕录》都有记载。《南村辍耕录》卷十九《妓聪敏》条载:
    歌妓顺时秀,姓郭氏。性资聪敏,色艺超绝,教坊之白眉也。翰林学士王公元鼎甚眷之,偶有疾,思得马版肠充馔,公杀所骑千金五花马,取肠以供,至今都下传为佳话。时中书参政阿鲁温尤属意焉,因戏谓曰:“我比元鼎如何?”对曰:“参政,宰相也;学士,才人也。燮理阴阳,致君泽民,则学士不及参政;嘲风咏月,惜玉怜香,则参政不如学士。”参政付之一笑而罢。郭氏亦善于应对者矣。(40)《青楼集》的记载与此大体相同。王元鼎与顺时秀之间两心相契,是值得赞赏的。贾固对金莺儿也是一片真情。贾固,字伯坚,历任山东佥宪、西台御史、扬州路总管、左司郎中、中书省左参政事。在元代属于高官。他任山东佥宪时与金莺儿相识,《青楼集》载:
    金莺儿,山东名姝也,美姿色,善谈笑,搊筝合唱,鲜有其比。贾伯坚任山东佥宪,一见属意焉,与之甚昵。后除西台御史,不能忘情,作[醉高歌][红绣鞋]曲以寄之,曰:“……黄河水流不尽心事,中条山隔不断相思。……来时节三两句话,去时节一篇诗,记在人心窝儿里直到死。”由是台端知之,被劾而去。至今山东以为美谈。(41)贾固在当时,文章政事,都受称赏。《录鬼簿续编》说“其文章政绩,载诸列传可考”(42)。这样一位文人官员,为了与歌妓的感情而不怕丢官,也是很让人感动的。
    文人与著名歌妓的感情,大多并不是男女情爱。他们相处和谐,有时霍略礼法,无间尊卑,关系融洽。《青楼集》和杨璃《山居新语》都记载鲜于枢(伯机)与歌妓曹娥秀的故事,所记大致相同,《山居新语》载:
    鲜于伯机枢,一日宴客,呼名妓曹娥秀侑尊。伯机因入内典馔未出,适娥秀行酒,酒毕,伯机乃出。客曰:“伯机未饮酒。”娥秀亦应声曰:“伯机未饮。”座客从而和之曰:“汝何故亦以伯机见称?可见亲爱如是。”遂佯怒曰:“小鬼头,焉敢如此无礼?”娥秀答之曰:“我称伯机固不可,只许你叫王羲之乎?”一座为之称赏。(43)鲜于枢是著名书法家,诗人,也是曲家,其豪侠而富文人气质,在元代也是突出的。那个时期一流的文人和一流的歌妓,在艺术中找到了心灵的契合处,身份的差异被淡化了。
    一些著名文人表现了对优秀歌妓的向慕。这种向慕,是对艺术、对美的向慕。翰林学士卢挚(疏斋)在元代名气很大,诗与刘因齐名,文与姚燧并称,又是著名的散曲家。他写给著名艺妓朱帘秀的[双调·蟾宫曲]《醉赠乐府珠帘秀》,充分表现了他对艺术与美的欣赏和追求:“系行舟谁遣卿卿。爱林下风姿。云外歌声。宝髻堆云。冰弦散雨。总是才情。”(44)倾慕的是“林下风姿”,爱赏的是“云外歌声”,折服他的“总是才情”。《青楼集》记载了他访金陵歌妓杜妙隆而不果的佳话:
    杜妙隆,金陵佳丽人也。卢疏斋欲见之,行李匆匆,不果所愿,因题[踏沙行]于壁云:“雪暗山明,溪深花早,行人马上诗成了。归来闻说妙隆歌,金陵郄比蓬莱渺。宝镜慵窥,玉容空好,梁尘不动歌声悄。无人知我此时情,春风一枕松窗晓。”(45)他把这次访人不遇当做深深的遗憾。为什么?他要见杜妙隆,不是要寻找一位歌妓,而是去寻找一种美。妙隆歌,无疑代表了不同于顺时秀、梁园秀等等歌的一种独特的风格,他要欣赏、感受这独特的美的歌唱。如元人所言:“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有川嗓,有堂声,皆合破箫管。”(46)不同风格,各有所长,各极其美。卢挚寻访杜妙隆的意义在此,访而不果的遗憾也在此。文人的这种遗憾是常有的,有些是永久。《青楼集》所载樊香歌事,也让我们充分认识这一点:
    樊香歌,金陵名姝也,妙歌舞,善谈谑,亦颇涉猎书史。台端虽廌角峨峨,悉皆爱赏。士夫造其庐,尽日笑谈。惜寿不永,二十三岁而卒。葬南关外。好事者春游,必携酒奠其墓,至今率以为常。(47)这位也是金陵名妓。樊香歌生前,士夫们不避风宪官的纠察弹劾,冒受处罚之险也要去欣赏她的歌舞与言谈。她死后,一种艺术和美消失了,文人们怀念她所创作的艺术与美,长久地纪念她。后人绝不能把文人们这种高雅的对艺术美的爱赏作庸俗的猜想。著名诗人杨载有悼念妓女的诗,让我们去除对这种感情的庸俗理解:“金沙滩上观音面,劫火光中幻化身。抱取摩尼却归去,天衣元不污风尘。”(48)
    优秀的歌妓也非常看重与文人的交往与情谊。《青楼集》与《尧山堂外记》都有关于歌妓张玉莲的记载,《青楼集》载:
    张玉莲,人多呼为张四妈,旧曲其音不传者,皆能寻腔依词唱之。丝竹咸精,蒱博尽解,笑谈亹亹,文雅彬彬,南北今词,即席成赋。审音知律,时无比焉。往来其门,率富贵公子。积家丰厚。喜延款士夫,复挥金如土,无少靳惜。(49)其才艺如此,其豪侠又如此,其敬重士大夫又如此,当然会赢得文人们的敬重。她之结交士大夫,绝不是为了钱财,反倒乐意为这些文人雅士耗尽钱财。
    元代文人也有对妓女嘲讽甚至辱骂的,比如京师角妓连枝秀,就曾受到陆居仁(宅之)的嘲弄戏辱。《青楼集》记载说:“连枝秀,姓孙氏,京师角妓也。逸人风高老点化之,遂为女道士,浪游湖海间。尝至松江,引一髽髻,曰闽童,亦能歌舞。有招饮者,酒酣,则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欲于东门外化缘造庵,陆宅之为造疏,语多寓讥谑,其中有‘不比寻常钩子,曾经老大钳槌。百炼不回,万夫难敌’之句,孙于是飘然入吴……后不知所终。”(50)仅看这段文字,我们会认为连枝秀清雅出尘,谋生不易,不能原谅陆居仁。但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的记载,一语道破了其中关键,其卷十二《连枝秀》载:
    京师教坊官妓连枝秀,姓孙氏,盖以色事人者。年四十余,因投礼逸士风高老为师,而主教者褒以空湛静慧散人之号,挟二女童,放浪江海间……(51)原来她是以色事人者,即出卖色相与肉体,四十多岁,色无可售,变身为女道士。为妓为道,都是谋生之道,求文人造疏募缘,同是敛财之道。这样看来,“不比寻常钩子”等语,不是对她的侮辱,而是无情揭穿。
    总之,元代著名文人与优秀歌妓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对艺术与美的共同爱好与追求基础之上的心灵契合。那些低俗的、出卖肉体的、灵魂扭曲了的妓女,不会赢得文人们的敬重与赏爱,她们对于艺术没有贡献。以往研究中说那些人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未见得是为善良的弱者鸣不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