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元嘉三大家中,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开创中国古代山水诗风是人们熟知的事实。但对于其与温州山水的前因后果,尚未完全清晰。根据本传“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一句,其在任永嘉太守前,应该与郡内名山水有某种或曾历或久慕的因缘。颜延之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永嘉太守,不久又罢,是否曾经赴任,及《五君咏》作于何地,史书无明确记载。虞炎《鲍照集序》记鲍照曾为“永嘉令”,历来学者多以为“永安令”之误。本文考证颜氏确曾赴任永嘉,而鲍照所任的“永嘉令”应为“永宁令”的别称。初步论定三大家先后都曾在永嘉郡即今天的浙江温州市为官。这应是温州历史中重要文化事件。 关 键 词:永嘉郡/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作者简介:钱志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元嘉诗风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已为说诗者所熟知。其中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又称元嘉三大家,都是诗歌史上影响久远的诗人。谢灵运于永初三年(422年)出守永嘉,“在郡一周,称疾去职”①,却以诗歌史上第一批大量创作的山水诗留传典册,为历代文人所艳羡,在温州历史上更是影响久远。但是他游宦永嘉郡山水的前因后果,尚有未能完全清晰的地方。颜延之在元嘉三年(426)因“每犯权要”,被“出为永嘉太守”,又因作《五君咏》,已拜而复遭黜②。《宋书》本传对其是否曾经实赴永嘉之事,语焉未详。南齐虞炎为《鲍照集》作序,在叙述其仕历时说:“孝武初,除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又转永嘉令。”③历来注家,以《鲍照集》有《谢永安令解禁止启》,疑虞序中的永嘉令为永安令之误。然并无确证可为定论。鉴于上述三大家与永嘉郡关系俱有未能清晰之处,作为此文,以为考文史者之助,同时也为治温州地域史者提供相对翔实的史事考证。 一、《宋书·谢灵运传》“郡有名山水”新说 《宋书》本传记载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及于郡内创作山水诗之事: 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④ 这里的叙述应该是清楚的。但是其中“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一句却未引起研究者注意。所谓“郡有名山水”,应该是指谢灵运出守永嘉郡的当时人们对永嘉郡山水的评价。也就是说,在谢灵运出守永嘉之前,永嘉郡内的山水就有名山水之称。而“灵运素所爱好”,也可以有两个解读,一是永嘉郡内的名山水是灵运素所爱好的,一是名山水是灵运素所爱好的。如果《宋书》所说的是第一种意思,那么就存在谢灵运在出任永嘉太守之前,就已与永嘉山水有关系。或是以前曾经游历过永嘉山水,或是已经听闻永嘉郡有名山水,一直有欲往一游的愿望。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并非过度穿穴。而是因为它与谢灵运在永嘉郡内创作大量山水诗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背景与机缘有关系。 谢灵运有没有可能在作郡永嘉前到过此地呢?这一推测初看起来好像很突兀,但却并非毫无证据。谢氏在永嘉郡内写有《白石岩下径行田》一诗,其中透露谢氏家族在永嘉郡似乎旧有田业的信息。我们且看这首诗的全文: 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颓龄。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洲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并。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虽非郑白渠,每岁念东京。天鉴傥不孤,来兹验微诚。⑤ 诗题“白石岩下径行田”,白石岩在永嘉郡属县乐成县(今乐清市)的西部,巨岩冠于连峰之巅,其色莹白,所以称白石,其地名亦称白石。从温州渡瓯江入乐成境内,舟行数里,即可见此巨岩,十分醒目。此诗中的小邑,即指乐成县。是谢灵运“遍历诸县”中的一县。《弘治温州府志》卷三“山·乐清县·白石山”:“岩下有白石径,湖之南为谢康乐行田之所,有《为民行田诗》。张又新有诗。”⑥按唐开成、太和之际曾为温州刺史的张又新《行田诗》云: 白石岩前湖水春,湖边旧境有新尘。欲追谢守行田意,今古同忧是长人。⑦ 可见自古以来,学者们一直认为谢灵运行田在今乐清白石岩下。白石岩今又称中雁荡山,自山下东南沿至瓯江口,为广袤的沿海平原,有古运河灌溉,远接东海万里。即谢灵运诗中所写的:“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洲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并。”当然,今天的中雁荡山下的沿海平原,比谢灵运的时候,应该更加地向海滨延展了。值得注意的是“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颓龄”这两句诗,是说自家有旧田业在此海角之地,但多年不经营,多成荒芜。“旧业”一句“业”字下,逯钦立校语:“《诗纪》原作蔷。今从万历本。”⑧此即《古诗纪》作“旧蔷”⑨,语不通。丁福保本亦作“旧业”⑩。另有版本作“莓蔷”。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正文作“旧蔷”,并有校语云:“旧蔷,焦本《谢康乐集》、《嘉靖温州府志》卷二、《乾隆温州府志》卷二八均作‘莓蔷’,可从。莓蔷,草莓,水蓼。此句写海边野草丛生。”(11)应是以旧蔷语不通,旧字繁体字形与莓相近,故改为莓蔷。然仍觉修辞牵强。实不如“旧业横海外”之通顺。如果是这样的话,谢家有旧业在温州乐清这一带。东晋门阀士族,在东南一带的游居,本来就带有贵族开拓庄园领地的性质。温州一带,在东晋时期,是有士族活动的形迹的。尤其是东晋太宁二年设立永嘉郡之后,士族官员频繁来临。据《宋书·谢方明传》,谢灵运的叔祖谢铁曾为永嘉太守。“谢方明,陈郡阳夏人,尚书仆射景仁从祖弟也。祖铁,永嘉太守。”(12)《晋书·王彪之传》又载有“永嘉太守谢毅”(13),《晋书·孙恩传》载有“永嘉太守谢逸”(14)。由此可见王、谢家族多曾在永嘉郡内为官。则谢氏在永嘉置有别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总之,《宋书》本传“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这一句话,至少可以说明灵运对永嘉郡内的名山水,即使不是曾游,也是早有听闻。东晋时期,温州郡内有南渡士族居住的踪迹。如阮仿,曾隐居今乐清湖横乡后山谷中,王羲之入谷曾经造访。东晋时代王谢家族常有联姻,据永嘉县所藏鹤阳谢氏宗谱记载,谢灵运之母刘氏即为王献之外甥女(15)。由此可见,谢灵运的内外亲族,在永嘉郡内有广泛的宦游或开拓的活动。据此,则可知本传“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或为谢灵运久耳永嘉山水之名,或为因为旧业在永嘉,素所爱赏,甚至有可能来永嘉任太守之前就曾来游。 永嘉山水因谢客诗歌而闻名于后世,但永嘉山水之得名,并非始于谢客出任永嘉。晚唐诗人赵嘏有一首《送张又新除温州》,诗中说:“东晋江山称永嘉,莫辞红旆向天涯。凝弦夜醉松亭月,歇马晓寻溪寺花。地与剡川分水石,镜将蓬岛共烟霞。却愁明诏征非晚,不得秋来见海槎。”(16)这首诗写的都是永嘉山水。其第一句“东晋江山称永嘉”最值得注意。我们知道谢灵运的永嘉之游是在南朝刘宋年间。一般印象,都会觉得永嘉山水的成名,是因为谢客之游。但这里却说“东晋江山称永嘉”,也就是早于谢客之游的东晋时期,永嘉山水就已得名。这只是一位唐代诗人的吟咏,有没有事实的依据呢?我们知道,诗人吟咏虽非历史学家的判断,但有时往往比历史学家的判断更能洞彻历史事实的真相。《宋书》本传在说灵运永嘉之游时说:“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正可以佐证张又新的这个诗句。 那么,永嘉名山水的名声是怎么造成的呢?这几乎可以说是温州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大问题。我这里简单地谈一下我的看法:温州古称瓯,商周时代已经纳入朝贡体系。秦汉之际进入北方的政治体系内,有驺摇的东海国的藩国建置,但在汉武帝时期,由于受到闽地的政治势力的打击,王族及人民两度内迁江淮一带,造成其汉代的长时间的空虚局面。三国东吴时人口与经济都有大发展,西晋时期也在持续发展。郡内有横阳、安固、永宁等县的设置。但最重要的一件事,则是东晋明帝太宁元年,从临海郡中分出今属温州、丽水的几个县,设立了永嘉郡。温州名山水声誉的造成,与这件事是直接有关系的。因为这之后,一批来永嘉郡宦游的士大夫,以其很高的文化水平及其在郡内的文化活动,提高了温州在域内的名声。尤其是郭璞、王羲之,是谢灵运之前影响最大的两个士族人物。据史志记载,当时号称高门士族的王谢家族的人物,有不少来到永嘉做官。东晋的南渡士族,可能还在永嘉郡内从事过开发活动,甚至有可能有士族移居于此。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就这样,永嘉山水的名声,逐渐流传于域内。到了,晚唐诗人赵嘏的《送张又新除温州》诗中,还说“东晋江山称永嘉”。可见东晋士族在永嘉郡内的活动,在历史是影响深远的。这一句诗,与《宋书·谢灵运传》中的“郡有名山水”一句,是可以呼应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