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伴随论——论“真实”作为文学的伴随因素(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京)2014年7期 王峰 参加讨论

    六、“真实”作为文学的伴随要素
    在本质论看来,真实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对象,这种事实研究曾经带给我们无数的启示,但它的诸种路线延伸也慢慢让我们警觉其无法跨越的障碍,“真实”在文学中慢慢变成了一场“横祸”——我们在文学中看到的事件在生活中往往并不真实。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转换本质论之处就在于消解了“真实”的横祸,这一“横祸”本来就不存在。“真实”从实存变为概念考察,这就消解了模仿论的诸多困境。当然,它还要处理文学如何与现实相关这一传统话题。新批评曾经以为文学只是文本,文学研究应该只关注文本,而不应该关注文本之外的东西。但这样一来,文学文本就成了一种与现实生活的完全隔离(literary isolationism)(12)。这一思路已经渐渐被研究者怀疑:如果文学只是它本身,它与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人们为什么需要它呢?
    文学与人的生活相关,这基本是一个自明的观念,重要的是怎样相关。模仿论是文学与现实关系中最强的本质论表述,而形式主义的隔离论是站在模仿论反面的本质论表述,在此中间存在着各种理论表述,都力图解决文学与人的生活相关性问题。这些理论都属于强理论形态。强理论一般是建构型的,本质论是最强力的理论;而弱理论则是防御型的,是为解决某些强理论无法解决的难题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这里的伴随论就是一种弱理论,不提供建构和体系,也不提供预测,只提供解释。
    吉布森提出为人生而阅读,这是力图从文本向生活回溯,但这一回溯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我们无法判断这一回溯的合理性,主要是标准缺失。吉布森的观点从后期维特根斯坦出发,但还是偏离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观念,没有把语言游戏和遵从规则贯彻到底,在游戏中,只关注了规则,而忽视了规则的样本,即生活中的事件。因此,他微妙地在文学文本和生活中插入了一个空间,小心翼翼地将两者分开,然后再力图填补这一空间。错误发生在第一步,而不是其后的步骤。更恰当的理论设计应该是,阅读即人生,文学本来就是生活,它是人的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形式。当然,文学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形式多种多样,与之对应的语言游戏也多种多样,我们不能为整个文学与现实设置一个普泛的关联模式,我们只能为它设计一个能够随着生活形式变化的关联模式。
    文学伴随论就是这样的一个模式。“伴随”指“真实”这一概念在文学文本中的伴随,它是相对于文学本质论说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伴随第一层面的内涵指文学的意指功能是弱化的,它的所谓真实性并不是基础性的,它可以被抽掉,只是作为一个建议性的因素保留在文学论述当中。第二层面是文学形式并不因此替换真实性成为基础性要素。它与真实性因素一样,是一种建议性的伴随因素。第三层面的内涵,文学并不因此成为空心的,无所指的对象。从对象与意指方面来思考文学问题本来就是一条错误道路。它本来并不是一个对象,而是一种充满了各种相近或相似游戏形式的游戏类型,不同文学形式具有不同的要素组合方式,而且各要素间在某一特殊组合中重要性各不相同,变换一种组合也会改变各自的重要性。
    从上面的陈述可以看出,文学伴随论是一种弱理论,一种防御性理论,是对本质论基调的否定。伴随只是表示出一种关系的变化,在不同的文学类型游戏中,“真实”作为一个构成性概念其位置也是变化的。“真实”所指涉的现实是与文本相伴随的。我们不再主张反映现实论了,但并不代表现实不重要,现实非常重要,只是在伴随论这一理论框架里,现实生活不再是文本的支架或基础;而是,文本表述与现实共同构成文本的支架,规则在文本表述与现实的交错中,形成一个文本整体。在本质模仿论指导我们去寻找现实生活的地方,应该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是如何使用这些语词的,在文本表述中执行什么样的功能,那么对于文学与真实的关系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同时,也应该看到,文学描述与语言分析不一样,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不过是文学呈现与现实呈现的关系,它不同于词对物的描述关系,而是两种呈现方式的不同,是不同的语言游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