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伴随论——论“真实”作为文学的伴随因素(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京)2014年7期 王峰 参加讨论

    二、“真实”在文学中的地位
    这个例子中有“真实”的位置吗?
    传统的讨论方式是:文学中一定有真实,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真实的存在。比如武侠小说是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一定有真实在里面。这是比较传统的观念。传统的激进观念认为小说里什么真实都没有,有的只有虚构,唯有虚构才有小说。
    激进观念中的虚构其实是真实的反面,其基础还是真实。虚构一定与真实相对,否则它什么也不是。那么,剩下的问题是,这个真实是什么样的真实。如果我们不去追踪真实(reality)复杂的概念史(这是一个如此艰巨的任务),只将真实做粗线条的区分,即理念的真实、生活真实和情感真实,那么这里的任务就简化多了。从后面的理论陈述中,我们将会看到,那些真实概念史的追踪根本就不在应该行进的道路上,根本解决不了文学真实概念所面对的困境。
    虚构的作品模仿生活吗?是的,模仿。从生活出现在作品前面这一点来说,是这样。后面的东西如果与前面的东西有相似之处我们会认为后面的模仿前面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说不模仿,因为虚构明显与生活中的事情不一样。的确如此,假如作品与生活中的一样,我们为什么要看作品呢,生活本身就足够了。还有一个可能的角度,即认为作品就是生活,由于我们在生活中实际上看不到完整的事件(故事),所以我们就求助于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事件(故事)样貌,或者在诗中我们窥破生活的真相。但这样一说,我们就发现,实际上生活与作品不可能一样,我们只是预设了作品完整地把握了生活,实际如何,我们根本不知道,只有相信。
    如果我们再进行一下概念的内涵划分,我们就发现,虚构与模仿也可以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把模仿视为一种艺术手法,它遵循的是现实性的原则,比如《西游记》,人物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事情的发生符合生活逻辑,虽然它在给我们讲故事,但是又让我们觉得事情这样子是可能的,是合情合理的。这个现实性原则指的是现实可能性,就是说这样的个性或事件是可能在生活中发生的,但这个人不一定在生活中出现。比如猪八戒这个人在生活中是没有的,但猪八戒的某些个性或处理事情的方式在生活中却比比皆是。模仿在这儿是部分模仿,而这个部分模仿可能被视为更深刻的模仿。再说虚构。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高于”这两个字里面就是虚构的意思。为什么要“高于”?就是某个部分不是模仿,而是模仿之外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称之为虚构。当大家说《西游记》或者《荷马史诗》不真实的时候,是因为它们是神话传说,现实生活里面没有神仙,可是当《西游记》把孙悟空等人的出身交代得清清楚楚以后,我们就相信了取经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故事都是有可能的。这一可能性,或我们经常说的文学真实性是类型赋予的。作品是虚构的,但它是真实的,并不虚假;当大家嘲笑一部艺术作品虚假可笑的时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形。我们在看某部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说,这个电视剧太“假”了。它里面并没有神仙妖怪,全都是活生生的演员,也表演的活生生的生活,为什么还要说它“假”?这是因为它与类型中的细节要求相左。类型有其强大的力量,它会筑成一些更细致的规则要求,这些要求由卓越的文本来建立,其后作品一般要遵从。所以,在作品中,虚假和类型规则相对,不是与现实生活相对。在生活中,虚假与真实相对。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说是虚构的(当然报告文学除外),但是有的作品却是虚假的,这指的是低劣的作品。
    纳博科夫说:“一本书中,或人或物或环境的真实完全取决于该书自成一体的那个天地。一个善于创新的作者总是创造一个充满新意的天地。如果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与那个新天地的格局相吻合,我们就会惊喜地体验到艺术真实的快感,不管这个人物或事件一旦被搬到书评作者、劣等文人笔下的‘真实生活’中会显得多么不真实。对于一个天才的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横祸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后果。”①这说的主要是情节方面的合理性,其中隐含着小说类型的力量,即“自成一体的那个天地”。
    在《为人生而阅读》一文中,吉布森指出文学可以是一种档案的作用,它记录人类的各种处境和情感,就像巴黎的标准米一样,它既是一米,又不是一米,因为它跟一米这个标准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文学既是生活,也不是生活,它是保存下来的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倘若没有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创造,没有我们的更一般的文学遗产,我们真的不能够恰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看待这个世界,因为,正是文学作品给我们提供一个共享的编制物,在它上面我们能够编制我们世界的如此错综复杂的图画。”②
    这里认为文学就是关于我们整个世界,它既不反映世界什么,也不表现世界什么,而是世界的一部分。文学就是生活,而不是反过来,生活是文学。文学只是对于有此需要的人的生活,无论这个人是多么偶然或多么经常地生活在文学中。我们直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意义,文学不是发现生活意义的必要方式,但文学作为一种生活形式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某种独特意义,正如法律、政治、经济都是一种生活形式一样。而作为一种生活形式,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游戏方式。
    虽然文学是文字的,它看起来就跟我们日常生活不一样,但我们不能把生活跟文学分开。文学与生活编织在一起,很难把两者完全剥离,所以那种认为文学与生活相对的文学观念是十分可疑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③又不一样。日常的生活语言有其自身的实践性,它是严肃的实践着的语言形式,但细节上容易消逝;文学语言作为一种模仿性话语实践却起到情感和细节的保存作用,它是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的剥离,也是从其他的书面语言记录的剥离。如果没有剥离,也根本不会产生“编织”这样的理论观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