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伴随论——论“真实”作为文学的伴随因素(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京)2014年7期 王峰 参加讨论

    五、文本内的“真实”
    文学的意义需要真实来保证吗?它必须通过复杂的方式指向文本外部世界以保证语词构成的文本具有深刻意义吗?对这样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传统或现代现实主义观念的各种变型。然而,从语言学出发的文学理论已经越来越远离这样的现实主义倾向,因为只要问一下,到底我们怎样知道的文本反映的一定是那个现实,文本与现实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就如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哪一种回答,无论在文本与现实间设立什么样的曲折关系,都难以填平这一鸿沟,除非彻底转向,将切断文本与现实关联的先验做法⑨抛弃掉,重新建立文本“真实”观,才有可能寻着正确的路径。
    文本是第一要义,没有文本,就没有呈现出来的世界,我们不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把文本设计成现实生活的反映,而要从文本出发,把现实生活(或真实)设计为文本中的要素,只有这样,才可以找到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既是现象学的,又是语言学的,或者说是语言现象学的。走在这条道路上的,基本来自现象学(比如英伽登、伽达默尔、日内瓦学派等等)领域和语言学领域(主要是日常语言学派或结构主义)。对语言现象学的描述当然不是从语言出发的意识流描述,而是对文本现象的语言分析。从语言游戏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意识的本质直观转换为语言的本质直观,因为我们之所以看到一种游戏,完全是语言让我们如此看到,这也是语言的功能,“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⑩。
    文学作为人的一种生活形式(或作为本质直观的形式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语言游戏,它有自身的规则和范围,它既可以看作脱离生活,也可以看作内在于生活。但对于文本本身而言,它的意义并不来自外部的世界,而源于内部描绘以及它所属的体裁,更进一步说,外部世界的现实生活已经凝结在文本的语词当中,根本不可能分出单纯的现实或单纯的文本,然后再将现实赋义给文本。这种康德式的先验思路是导致错误的根源。所以,文学的意义是在体裁中,或者根本性地说,是在描绘中展现出来的。继续以《神雕侠侣》为例。武侠小说是一种体裁,它本身就预设了一些东西,比如现代武侠小说中预设了一个独立的江湖,武功至上,侠义精神等等。但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们还得看小说里是怎么写的,我们往往是一边看小说,一边调整自己的预设(这就是文学的教化),我们判断小说的好坏是依照小说本身的预设来进行的,而不是根据它是否符合现实来判断它。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口味,如果小说的某些预设与我们的口味不符合,我们就不喜欢。但一个成熟的读者,或者说一个批评家,就应该尽量地放弃自己的口味,尽量地从作者在作品中的预设进入,进行同情的理解。此所谓理想的读者。我们也可以想想魔幻、各种变形小说,从现实论的角度我们该怎样说它们:曲折地反映了现实。到底有多曲折?——曲折只是一个形容词,它让我们知道某种程度,但不能形成某个图画,如果有某幅图画的话,那不过是一条弯曲的路。
    那么,“真实”在文学中是什么地位呢(11)?
    “真实”在文学中的地位可高可低。在某些文学类型中,比如纪传体文学,“真实”几乎就是生活中的那个样子,或者我们预设是这个样子。在这样的文学类型当中,也并不表明文本中的情节一定就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一样,因为把一些事件摆入文学中就意味着选择,不同事件的排序,建立前后因果关联就意味着从一个人的纷繁复杂的生活经历中选择出来明确因果内涵的脉络进行描绘,而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或潜或显地改变生活的样态。在1949年后的三十多年里,大陆文学一直主张现实主义,“真实”生活是文学的绝对意义来源。但从实际上看,这种“真实”完全是一种假想,是虚伪的“真实”。从这段极端的文学观念史来看,“真实”也绝不是像一般想象的那样处于意义的中心。从其他类型上看,文学也不提供所谓“真实的内核”。从写实性文本到幻想性文本,以及其间各种过渡形态,“真实”在其中的位置都是变动的,在不同的文学类型当中,它执行的功能也不一样。比如在抒情诗中,所谓的生活真实在此是隐退的,剩下的是所谓情感的真实,但我们决不去考量诗人在抒情的时候是否真的激情澎湃、泪流满面。一般来说,激情必须受到控制,语言才能自如地吐露;而且我们之所以能够判断“情感的真实”,完全是从文本中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从创作者的神态。
    就像南海神尼是一个杜撰一样,小说也是杜撰,但它像那么回事儿,在这一类型当中,像是真的事情,这就够了。假如你照文学来索隐实事,那就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了。当然古人有借传奇讥讽他人的实例,比如据说《江左白猿传》就是讥讽欧阳询的,这是一时习气,并不是主流。而且我们也可以说,那是古代的传奇,与现代的小说还不一样,还不是成熟的文学。对于这样的讥讽文学或更严重的恶意文学,我们也不会去拿情节中的事件取代真实的生活事件,除非存在这样糊涂的读者。所以,“真实”只是保障文学描绘进展下去的手段,文学描绘是否成立,不取决于它的内容的真实,而取决于它描绘的整体是否有理有据。这一整体包含类型、情节以及与上述两个因素通过语言结合在一起的生活事件。生活事件为文学的解释提供周边情况,而不是解释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