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0页。 ②⑩(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页,第19页。 ③张兵:《胡姬貌如花 当垆笑春风——胡姬与西域乐舞的传播》,《丝绸之路》1997年第2期。 ④孙立峰:《唐代诗歌中胡姬形象的文化意义》,《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2期。 ⑤任红敏:《略论胡姬形象美感特质与世变之关系》,《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⑥柏红秀:《唐代文学中的“歌者”》,《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⑦(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著、蒯轶萍译:《形象学理论研究:从文学史到诗学》,转引自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2页。 ⑧(法)让-马克·莫哈:《文学形象学与神话批评》,转引自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5页。 ⑨(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转引自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7页。 (11)林梅村:《粟特人买婢妾与丝绸之路上的女奴贸易》,《文物》,1992年第9期。 (12)(19)(21)《全唐诗》卷16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89页,第390页,第389页。 (13)(22)(23)(26)《全唐诗》卷19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059页,第2059页,第2052页,第2052页。 (14)《全唐诗》卷5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970页。 (15)《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798页。 (16)姜智芹:《文学想像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49页。 (17)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18)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第3页。 (20)《全唐诗》卷16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84页。 (24)《全唐诗》卷78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860页。 (25)《金唐诗》卷39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441页。 (27)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1页。 (28)林庚:《唐诗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