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胡姬是指唐代中原地区的西域民族的女性。唐诗中的胡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异域女性的风貌,但作为异域文化形象,她们往往是作家基于自身文化立场塑造而成的文化“他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创作心理。 关 键 词:唐诗/胡姬形象/“他者” 标题注释: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新疆的生活与文化”(10AA001)。 作者简介:邹淑琴,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胡姬指的是我国古代,尤其是唐代,来到中原地区的西域异族女性。唐诗中有近20首诗具体写到这一形象,另外还有数十首写到与胡姬形象相关的形象或歌舞,如胡旋女、胡旋舞、柘枝舞等等。可见胡姬形象所代表的西域文化曾吸引着唐代众多文人名士。这些尚好饮酒赋诗的文人来到胡姬酒肆,亲身感受异域风情,写下了优美的诗篇来赞美或抒发他们对胡姬的印象,如“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一樽酒行》)、“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温庭筠《敕勒歌塞北》)等。唐诗中的胡姬,总是美丽明艳、活泼开朗、洒脱大方,透着异域的魅力。这是一份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材料,早就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例如,我国著名学者向达和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分别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①、《唐代的外来文明》②中谈及胡姬。有些研究则重视胡姬形象的文化传播方面,如《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胡姬与西域乐舞的传播》③、《唐代诗歌中胡姬形象的文化意义》④等;也有一些侧重于探讨胡姬形象的审美特性及其文学价值,如《略论胡姬形象美感特质与世变之关系》⑤、《唐代文学中的“歌者”》⑥。但如果从胡姬作为被塑造的“他者”形象的角度,来透视唐代诗人的虚构和想象成分及其背后的时代社会文化因素,应该是另有新意的。 比较文学形象学认为,“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因此,形象即为对这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⑦。而“对异国人形象的研究从根本上讲实际上就是对主体—他者对应关系及其各种变化形式的研究。”⑧在这里,“他者”就是指文学中的某种异域文化形象、异国形象。对异域形象的研究为研究创作主体“自我”及其深层的集体无意识提供了依据。“‘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⑨因此,异域形象实际上并不纯粹是一个客观的形象,而是被创作主体在“自我”的文化背景基础上塑造而成的。 美国学者谢弗在论及唐人时说:“历史隐藏在智力所能企及的范围以外的地方,隐藏在我们无法猜度的物质客体之中。一只西里伯斯的白鹦,一条撒马尔罕的小狗,一本摩揭陀的奇书,一剂占城的烈性药等等——每一种东西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引发唐朝人的想象力,从而改变唐朝的生活模式,而这些东西归根结底则是通过诗歌或者法令,或是短篇传奇,或是某一次即位仪式而表现出来的。外来物品的生命在这些文字描述的资料中得到了更新和延续,形成了一种理想化了的形象,有时甚至当这些物品的物质形体消失之后也同样如此。”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