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生”与“熟”——古代文艺批评对待概念研究之一(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薛显超 参加讨论

    二、古代文论中的尚“熟”论
    古代文论中的“生”、“熟”对待,首先体现为对“生”的避忌和对“熟”的推崇。文艺本身就是一种技艺,需要一定程度与时间的艰苦训练,经历脱胎换骨,熟能生巧的过程,这不论在诗词格律、笔墨技法都是如此。因此在崇“熟”而忌“生”的文论话语中,“熟”乃精熟、纯熟、圆熟之谓,“生”则是生僻、生拙。这种崇熟避生、“以熟为妙”的观念表现在文艺范畴的各个门类,辐射从创作到鉴赏的各个过程。
    项穆云:“盖欲正而不欲邪,欲熟而不欲生,人之恒心也。”④赵宧光云“:不熟则不成字。”⑤ 张岱云:“弹琴者,初学入手,患不能熟。”⑥这些表述中,不仅从“生”、“熟”对待的角度强调“熟”的地位,同时也提示出艺术起始阶段的特征。
    在创作的准备阶段,取古之神、取物之神,同样要纯熟的训练。郭若虚云:“何谓所览欲淳熟?近世画工,画山则峰不过三五峰,画水则波不过三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⑦严羽云:“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⑧ 技、作法的熟练是艺术的敲门砖,是读者与作者交流,互化的过程。李沂云:“勤作则心专径熟,渐开门路。”⑨ 唐彪云:“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⑩ 艺术的高超的表达效果与境界也从“熟”中来,“熟后则法随心生”。(11)等等不胜枚举。可见,艺术起始都贵一“熟”字,从生到熟,从拙到巧,从无到有,从创作的准备,运思过程到经由一定媒介的传达及鉴赏,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涵养和训练,能如此方能在艺术中实现一种圆熟之境地,清熟之风味。正是这种崇熟的意识产生了以“熟”为核心的诸多后序名言如纯熟、精熟、圆熟、平熟等。
    “熟”大抵在功夫,然而技法的熟练,物象的逼真、格律的谨严等实现之后,摆在艺术家面前的就是如何创新、突破,使之有生气、有真我的问题了。崇熟派的理论立脚点正在于:他们认为“熟”后必变,“熟”后必新,即此派观点不是不崇尚文艺的变化生新,而在于他们认为此种变化生新不但不与崇“熟”相矛盾,反而正是真熟作用的结果。赵宦光认为字熟必变,并论证了变与熟的辩证关系:“熟而不变者庸俗生厌矣。字变必熟,变不由熟者妖妄取笑矣。故熟而不变,虽熟犹生,何也?非描工即写照耳,离此疏矣。变不由熟,虽变亦庸,何也?所变者非狂醒即昏梦耳,醒来耻矣。”(12)赵认为“熟”后之变是自然发生的,如“熟”不能变则是假熟,但是他对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认为变后仍要“熟”,变而“生”就容易走上求险怪、生僻,生涩的邪路。王澍曰:“盖书到熟来,无心于变,自然触手尽变者也。”(13)熟不但能生巧,还能入妙得势,离法、离古自出新意,着手成春。沈宗骞指出:“为之既熟,则流利活泼之机,自能随笔而出矣。”(14)文章也是如此,昔人云:“文入妙无过熟,熟则气机自然流利,生则未有不涩不滞者也。”(15)“熟”后自出新意,蒋和云:“用笔简老既能得势,须得相生之道,必以熟为主。先将大幅按图勾摹,熟后便能离古法而自出新意。”(16)便是认为“熟”是新意的必要前提,同时“熟”也是新意的必然结果。
    综此可见,“熟”成为诗文书画的共同追求,不但因为其符合艺术从简单到复杂,从拙到巧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熟”还是同化古人,入妙得势,自然流利,任意纵横的必要前提,在这部分论家看来,“熟”之后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和追求,那就是以意驱遣,随心所欲,至于不复计较“生”与“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