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历代诗论中李贺涉“艳”论述评(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方论丛》2014年第201 胡淑娟 参加讨论

    四、余韵论:内蕴古艳
    关于李贺诗歌“艳丽”特征的评论,到了近现代,则更多的是接受前人“艳”论的观点和对其“艳丽”诗风的细腻内涵作了细致的考察和品评。王培礼说:“飞卿、义山擅侧艳,长吉实为开山之祖。”[23](p.122)肯定了一种感情内涵与风格,更肯定李贺在这种风格中“开山之祖”的地位与意义。陆侃如、冯沅君指出:“李贺呢,其作品大都可以当得起个‘艳’字……不过他的‘艳’不是‘香艳’,而是‘幽艳’或‘古艳’,甚且是‘怪艳’。”[24](p.427)分析鞭辟入里,指出“艳”之风格的内质和丰富内涵,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同样具有这一特征诗人的各持一端,“他的作风最重要的是个‘艳’字,所以与韩、孟是不同的。不过他的‘艳’是怪艳,这个‘怪’字与孟、贾、卢、马也还有点相近。”[24](p.382)罗根泽也注意到,“李贺乐府涛词别具特殊风格,古人形容美人曰:‘冷如秋霜,艳如桃李’,‘冷艳’二字,确可为贺词评语。”[25](p.111)品味细腻而独到,将其色彩引入缤纷之境。王培礼还认为:“长古为诡异之宗。其诡异是由清丽刻入之一境,锦囊收拾,诡不涉于诞丽,不伤于纤,与温、李并为西昆宗匠。”[23](p.122)赞赏其清丽风格,乃境界独得。同文又以晚霞之情景喻其“秾丽”之锦绣之状,“余尝谓长吉之秾丽,稍涉于鬼。其善者如春雷启蜇,如晚霞成绮。”李长之提出:“李贺诗的特点是丰富的想象和鲜艳的词藻”[26](p.240)附和古人观点。刘麟生也论述道:“于奇险之中而杂以艳丽者,为李贺。”[23](p.112)即艳丽诗风的内在意蕴是在其总体风格之中又兼杂以其个性特征的,肯定李贺之“艳”是仅属于李贺的。郑振铎评价“像他的长篇《昌谷诗》……盖并有退之之奇与建、籍之艳者。”[27](p.366)他是转益多师而凸显自己的风格的。近人注意的是其诗“艳”内蕴之解读和品评,境界深远,值得一鉴,但并未完全超出前人之论,可做关注“艳”论,余韵绵延来解。
    五、影响论:全宗长吉
    对李贺“艳丽”诗风影响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清代。袁枚说:“孙薇隐秀才诗才俶诡,能为昌谷、玉川家数,予爱伟之。……予读其乐府诸篇,哀感顽艳,丁当清逸。”[11](p.123)孙诗之特征来自精学李贺之诗风,也恰为“予爱伟之”的缘由。郑文焯别开一格,“君特为词,用隽上之才,别构一格,拈韵习取古韵,举典务出奇丽,如唐贤诗家之李贺,文流之孙樵、刘蜕,槌幽凿险,开径自行,学者非造次所能陈其细趣也。其取字多从长吉诗中得来,故造语奇丽。”[4](p.406)从文学的源与流的历史进程和关系中,探寻“造语奇丽”的渊薮与个性特征,学习“奇丽”之诗风者大有人在;李贺诗“匪造次所能陈其细趣”,故贬损其“缒幽凿险,开径自行”的功绩和“奇丽”诗风都是言之有过不切实际的。张采田指出,李义山“诗体则全宗长吉,专以峭涩哀艳见长,读之光怪陆离,使人钦其实而莫名其器。”[13](pp.413-414)“此系庸人小律,长吉集中五律极多,与此峭艳正相同。”[13](p.452)这并非一种巧合,而是刻意为之的效果。“玉溪古体虽多学长吉,然长吉语意峭艳,至于命篇,尚不脱乐府本色”[13](p.438)。俞樾也爱长吉的“清辞丽句”,并视为珍品书之送人,“余曩时曾得其《跨鹤吹笙谱》,喜其清辞丽句,无一非长吉锦囊,梅舜俞算袋中物,辄录出数十联,有以楹帖属书者,即书此付之。”[4](p.351)倾情之意难以掩饰,亦为长吉诗歌价值的另类表达。李贺诗“艳”的风格价值不仅在于被众多评论家关注和品评,其深远的影响同样是其诗歌鲜活生命与文学价值的彰显。“别构一格”、“多学长吉”等赞誉将李贺的影响彰显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长河中,表明李贺诗“艳”不仅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艺术典范。
    从历代李贺诗“艳”风格的评述来看,这一风格是经久不衰的议论焦点,历经淘洗和品评,褒贬赞誉之间,更加凸显和确立了“艳”独领风骚和不可撼动的地位。这种历史的流传与备受关注,足以证明这种特色在李贺诗风和文学史中的美学风范。它虽然没有“鬼才”那样可以成为李贺的代名词,却可以称为李贺诗歌的主流风格,其社会效应也堪慰李贺“呕出心始已耳”的用心精神。如果说“李贺创作马诗是他的人生追求所决定的”[28](p.19),那么可以说李贺宠“艳”诗风是他心底色彩的诗意表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