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略论初创期小说中的诗歌功能(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马振方 参加讨论

    二、《尚书》中的卿云歌与君臣歌
    今文《尚书》中的《尧典》(包括现存的《舜典》)、《舜典》(逸书)、《皋陶谟》(含《益稷》)等《虞书》与大多数《周书》为诰、命、誓词等“古之号令”全然不同,是描述尧、舜、禹、皋陶等远古时期的帝王禅让、策谋理政等叙事之文,且多君臣人物对话和夸诞笔墨。学界长期的考辨与研究充分证明,它们不是虞时的文献或史记(其时尚无文字),而是由战国时期的儒士依据某些远古传说和周代现实加以想象和虚构创作的拟古之作。实际就是拟史小说。在先秦出现的百多篇《尚书》中⑤,它们叙写的时代最早,而产生的时代却最晚。其中《舜典》已逸,所幸在《孟子》《尚书大传》(佚文)和《史记》中还可见到较多佚文,其为小说的文体面貌亦可了然。如主要应据《舜典》写就的《五帝本纪·舜本纪》云:“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无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而所居成市,三年而所居成都。”⑥这是谁都做不到的,是后世小说习用的夸诞笔法,而其源头则出自《舜典》。可见《舜典》不仅是拟史小说,还是非现实的夸诞小说。对此,笔者已有另文讨论⑦,此不赘辨。这里要谈的是,《尚书大传》的下列佚文还保存了原作《舜典》中的几首歌词(有清陈寿祺、孙之、王闿运三种辑本):
    维五祀,定钟石,论人声……浡然招乐兴于大麓之野。报(一作“执”)事还归二年,(或作“”)然乃作《大唐之歌》。乐曰:“舟张辟雍,鸧鸧相从。八风回回,凤皇喈喈。”(陈寿祺辑校《尚书大传》卷一下《虞夏传》佚文,《四部丛刊》本)
    维十有五祀……舜为宾客,而禹为主人。乐正进赞曰:“尚考太室之义,唐为虞宾,至今衍于四海,成禹之变,垂于万世之后。”于时,卿云聚,俊乂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一作“唱”)曰:“卿云烂兮,纠(一作“礼”)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八伯咸进稽首曰:“明明天上,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宏予(一作‘子’‘于’)一人。”帝乃栽歌,旋持衡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一作‘施于’)论乐,配天之灵,迁(一作‘还’)于贤圣,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同上)《大传》乃秦汉之际的伏胜所著。伏胜,济南人,“故为秦博士”,治《尚书》,“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至汉,《尚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⑧。其所著《大传》四十一篇,或定于弟子张生、欧阳生(和伯)之手。所“传”乃其所见《尚书》之文。“五祀”“十五祀”均指虞年,即舜为帝年数。上述人物言语和歌词应是逸书《舜典》中的文字。《舜典》虽逸,不在二十九篇之内,但它是伏胜见过并研究过的,所以《大传》佚文既有《虞传》之逸书《九共》,又在《虞夏传》中记述了较多《尧典》以外的舜的事迹,其基本内容自应本于《舜典》。
    前者——《大唐之歌》,郑玄注为“美尧之禅也”。歌只四句。经过查考,应是错抄古逸诗并变改《诗经》文句的产物。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诗家圭臬”的明冯惟讷《诗纪》(四库本作《古诗纪》)录有《周官》注引的古逸诗:“有昭辟雍,有贤泮宫。田里周行,济济锵锵。相从执质,有族以文。”⑨这首四言逸诗,歌颂周鲁学宫贤才济济。其时文无点读,致将“锵锵”与“相从”连读,误作一句,又因“锵”“鸧”谐音而衍化为“鸧鸧相从”;“有昭辟雍”的“有昭”因形近与声近被误作“舟张”。这大约就是《大唐之歌》前两句“舟张辟雍,鸧鸧相从”的由来,讹误所致,并无确切含意。辞书谓“舟张”为“周流往来貌”,乃属猜度,所举亦只此例。末句从戒王用贤的《诗经·大雅·卷阿》中“凤凰鸣矣”“雝雝喈喈”两句中各取两字变改而出。如此凑成的歌词,虽也具有颂扬的基调,却只关乎辟雍(太学)与贤才,用作“美尧之禅”,则似是而非。舜时尚无文字,何来辟雍?如此拼凑为诗,也是《舜典》为虚拟之作的一个明证。
    后者——《卿云歌》等三首不同,是作者特为赞美经过尧、舜、禹递相禅让并精心治理形成的清平盛世而作。三世贤圣,递让而迁,“菁华已竭”,就“褰裳去之”,上合天心,下顺民意,击鼓酣舞,庆其升平。《卿云歌》只两句。首句即以帝舜所唱“卿云烂兮,纠曼曼兮”展出雄奇、高美的象征意象。一个“烂”字,充分道出卿云的绚丽多彩、晴光灿烂,极度凝练,无他字可以代替;“纠曼曼兮”又将卿云难于名状的重叠、翻卷之势着意摹绘,引人遐想。随即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比喻三圣“明明相代”(郑玄注语),恰切而鲜明,与上句共同铸成首作辉煌的整体意象。后面二首——《八伯歌》和《帝载歌》是《卿云》的细化、具体化。明竟陵派评家谭元春于《八伯歌》后评曰:“‘日月光华’同一语也,前云‘旦复旦兮’,则语景高逸;此云‘宏于一人’,则体质浑古。各有其妙。”⑩《帝载歌》从天体到人际,称颂甚广,要之,为《大学》九章之谓“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我们无法还原《舜典》全文,但从佚文可以推断,配合禹承舜禅盛世的铺陈,此三首歌词及歌唱场面当是这篇拟史小说的重要亮点和情节高潮。《大传》紧接歌词写道:“于时八风循通,卿云藂藂。蟠龙贲信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于其穴,迁虞而事夏也。”此亦《舜典》原文,其超现实的妄诞描写正是对作品高潮的大力渲染。作为象征符号的“卿云”(或“庆云”),在推出作品高潮的同时,也获得永久的艺术魅力,千载流传,成为历代诗文歌赞盛世、善事之祥瑞的传统词语和意象载体,以至产生了唐代陈子昂的《庆云章》,一首四言短诗五用“庆云”(11),足见《卿云歌》的艺术功能宏大深广。
    今文《尚书》的《皋陶谟》原本包括现存《尚书》中的《益稷》,是虞书中另一篇拟史之作。全篇千余字几乎全是皋陶、禹、舜三人的对话。战国时期的作者如此细腻地摹写近两千年前那只有传说轮廓而无文字材料的时代人事,除借助想象和虚拟别无他途,写出的自然也是一篇拟史小说。君臣阐释的“嘉谟”多是周代儒家德治、民本的施政理念。最后以皋陶与舜相续而唱的三首歌诗结尾:
    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飏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俞。往,钦哉!”本篇前半皋陶的话,儒气甚重,议论颇多,缺少小说对话的活泼意味。随后禹言治水,又与帝舜相互砥砺与告诫,君臣直摅胸臆,相待以诚,言辞较为简捷有力。末以舜和皋陶相续而歌作结,使这场廷议天下大计的和谐气氛达于顶点。舜谓奉天命以临民,惟须顺时与慎微。其歌畅言:“肱股之臣喜乐其事哉,元首之君政化乃起哉,百官事业乃得广大哉。言君之善政由臣也。”皋陶则谓舜:“帝念是言哉”,率臣兴政化之事要慎汝法度,“敬其职事”,又当屡自顾省,才得成功。遂续舜而歌:“元首之君能明哉,则肱股之臣乃善哉,众事皆得安宁哉。”又歌以戒舜:“元首之君丛脞细碎哉,则肱股之臣懈怠缓慢哉,众事悉皆堕废哉。”此言政绩得失乃由天子。舜欣然赞同,“拜而受之”,曰:“自今以往各敬其职事哉!”(12)君与臣情不自禁,无拘无束,亦言亦歌,既是彼此砥砺的继续,又是情绪激昂的写照。话语与歌词交错呈现,歌即是言,言亦如歌,自然而然,毫无造作。前后用了十三个感叹词“哉”,真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他们还配合肢体语言,“手之舞之,足之蹈之”(13)。这就将舜与臣工的诚挚和热忱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形象生动而鲜明,同时也使这次廷议达到高潮。
    作品的对话与歌词展示的虽是虚拟的远古时期帝舜与禹、皋陶的宫廷言语和君臣关系,张扬的却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如果说尧舜禅让是儒家标榜的圣君之间理想的易代形式,那么,舜与皋陶之间直摅胸臆又相敬如宾就是儒家理想的君臣关系。故为历代儒贤百般称颂。宋儒蔡沈评说:“虞舜作歌而责难于臣,皋陶作歌而责难于君,君臣之相责难者如此,有虞之治所以为不可及也。”(14)明儒丘濬引述此语后又说:“一堂之间,君臣之际,臣敬君则拜稽以扬其言,君敬臣则致拜以俞其语。君臣一心,上下忘势,此虞廷之君臣所以为万世法,而其致效所以为不可及也。”(15)《皋陶谟》能如《尧典》,以拟史小说之虚拟描述成为封建社会之中国二千几百年的经典文献,此以君臣歌诗作结的艺术力量不可小觑。将君臣彼此的衷心告语化作简短、活泼、铿锵的诗句,为塑造圣君贤臣的高美形象大添异彩,是早期小说中富于开拓性的艺术创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