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略论初创期小说中的诗歌功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马振方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中国是诗的国度,小说从先秦初创期就被融入诗歌体式,功能卓异,是作品中的突出亮点,且多构成情节高潮。就其对小说的艺术功用而言,非成熟后小说中的诗词歌赋所能比拟。产生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之《白云谣》,逸书《舜典》之《卿云歌》和《皋陶谟》中的《君臣歌》,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晏子春秋》中小说颇多,引《诗》、唱歌成为塑造晏子形象的有力手段,并为文学语言平添了新的修辞技巧。
    关 键 词:初创期小说/诗歌功能/亮点/情节高潮
    作者简介:马振方,男,辽宁凌海市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以文字语言为唯一工具的小说,对人生与世界幻象的摹写在理论上有其广度与深度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决定其艺术形式具有包含小说以外各种文体的可能性。此即所谓小说的“文备众体”。当然,这只是可能,而非必须。但这种可能很重要,使小说具有运用多种文体手段的自由性。生活中有什么文体,小说中就有可能出现、包含即使用那种文体。如果那种文体是非文学性的。如布告、书信、日记、讲话、通知、收据、策谋(《隆中对》)之类,经过作家的运用,成为小说的一部分,从而被同化为文学美文,具有描摹人生世界的艺术功能。如果它是诗词歌赋,除了显示被它描摹的吟诗作赋之类的生活,还有其诗词歌赋本身的艺术功能,即抒情、言志、铺陈、状物之类。我国先秦小说大多羼于子史之作,篇幅短小,鲜见含有诗歌等别种文体。而初创期产生的《穆天子传》(下称《穆传》)、今文《尚书》之《舜典》(逸书)、《皋陶谟》,都是独立成篇的拟史小说,篇幅较长,各自融入诗歌若干。这些诗歌和作诗场景大都成了作品的亮点和情节高潮。同时或稍后产生的《晏子春秋》,也有多篇让晏子唱歌或诵《诗》,不仅为塑造主人公的贤相形象增添了艺术光彩,也是创造性运用《诗》文,丰富文学语言修辞的早期实绩。
    一、《穆天子传》中的白云谣与黄竹诗
    《穆传》是汲冢出土的竹简古书。它产生于战国中期或前期而非西周;是仿拟《春秋》或各国史记之类的编年史书造作的穆王巡行的“排日的游记”(顾颉刚语),实即模拟周穆王巡游史迹的小说作品,而非神话传说或史官记录①。全文六卷。前四卷即是该传主体的西征,写穆王驾八骏,率六师,经过多个域外邦族和献赐活动,来到西王母之邦,宾见献礼之后,宴请邦主“于瑶池之上”,并特写两人即席作歌或吟诗: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予(原作“子”,从郭朴《山海经》注)。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丛书集成》初编本,洪颐煊校)《穆传》佚文迄今还有六千六百余字。可怪的是,这位穆天子见过多位邦族首领,从不说话。确切地说,是作者不写他的话语,只是大同小异地叙述其接受献礼和颁赐财物之事。这与其说是作品的特点,毋宁说是初创期小说文字粗糙的一种表现,也是模拟《春秋》等史记的一种烙印。即便见了穆王特别敬重的西王母,也不写两人的日常言语,而用歌谣与吟诗代之。谣与诗写得甚好,不同寻常,也就成了表现人物的重要关目。作者为西王母所作的“白云”谣四言六句,涵盖天地,被明代谢榛誉为“辞简意尽,高古莫及”②,是对穆王西征的热情礼赞。至于天子的答词,有胡应麟评:“穆王东夏之吟仅二十余字,敦大鸿远,居然万乘气象,自虞氏《卿云》之后未见若斯者也”③。两者真可谓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把万里巡行的盛大气势推到极处,也构成西征的情节高潮。前四卷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这相对歌谣与吟咏的场面和词文本身。西王母直言周天子“无死”如何,显出其作为“帝女”毫无顾忌的超凡地位。穆王提出“和治诸夏,万民平均”的政治理想,高屋建瓴,不同凡响。此乃作者的思想光芒和幻想愿景,也传达了处于封建社会的战国乱世广大民众的意愿和企望。然出天子之口,特别切合身份,此即所谓“万乘气象”。后人谓这两首歌诗“一仙人语,一天子语”④,甚具见地。
    自“西王母又为天子吟”及以下诗句,《穆传》别本多有异文。洪颐煊校云:其文“多舛讹不可句读,或为后人传写之误”。洪据《山海经·西山经》郭璞注文校正,不仅时间早出,而且文理顺畅,当属可信。诗中自言为天帝之女,守此西土,与鸟兽同处;面对即将离去的穆王,口中吟唱,“中心翔翔”,谓其“世民之子,惟天之望。”颂扬东土天子之情溢于言表。
    《穆传》中的周穆王不同于史书与传说中的征伐天子与游乐天子,而是关爱黎庶、协和万邦且能自我反思的仁明天子。传中的诗歌对塑造这一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除了让他在第三卷陈明“和治诸夏,万民平均”的理想和态度,还让他在第五卷写出关爱“万民”的黄竹诗。穆王西征之后。又巡行国内,“游于黄室(“室”或作“台”)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遇大风雪,“有冻人”(《太平御览》卷十二、三十四引“冻”下有“死”字),乃“作诗三章以哀民”。首章:“我徂黄竹,□负閟寒。帝收九行。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万民,旦夕勿忘。”虽有缺字,甚或讹误,仍可知其大意:穆王来到黄竹,亲历隆冬之严寒,念及帝禹所画九域道里,嗟吁治下的诸侯君主、冢宰公卿,务要用心理民,旦夕不可有忘也。第二章是首章的复沓,只将末字变“忘”为“穷”,其余全同。古或释“穷”为“困”。倘释“穷”为“尽”,则“勿穷”类乎“勿忘”,与三百篇多同意复沓之笔颇相契合。末章:“有皎者,翩翩其飞。嗟我公侯,□勿则迁。居乐甚寡,不如迁土,礼乐其民。”这是以翩翩飞翔的白鹭为喻,鼓励公侯将苦寒百姓迁往安居的“礼乐”之地。《黄竹》三章,可视为《诗》之逸篇。主人公对百姓苦况深有所感,情发于衷,言出肺腑,形成第五卷的情节高潮。穆王于首卷之末曾经感叹:“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辨于乐,后世亦追数吾过乎?”作诗《黄竹》之后又自言自语:“予一人则淫,不皇万民”,对巡游天下再次反思。如此前后照应,突出其自省品格,亦是美化穆王之笔。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穆王的传统形象,和平巡行、广交外邦的穆王与心念“万民”、两度赋诗的穆王虽也不无矛盾、龃龉,却在整体语境中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