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民意说。民意即天,这种声音每逢在历史的转折期响起,特别具有反思意义。李纲《证兆志序》称:“天之所为,即人之所为;人之所欲,即天之所欲。”(47)换句话说,民思安则国家兴,民思乱则国家亡,北宋实亡在失去民心。杨万里在《旱暵应诏上疏》里发挥道,天地之气通畅则为丰年、为太平,若有隔塞则致水旱之灾。“戾气”使天地阴阳之气互不相接,“然则孰为戾气?斯民叹息之声,此至微也,而足以闻于皇天;斯民愁恨之念,此至隐也,而足以达于上帝”(48)。它贯通了三才学说,充分地表达了民本思想。南宋末,文天祥上《御试策》:“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明畏自我民明畏,人心之休戚,天心所因以为喜怒者也。”(49)以天人一体,说明天人之交不容穟,也侧面反映了南宋末政治关系的紧张被动。 总之,天人感应学说在宋代既怀疑又发展,学理深化,思想多样,对祥瑞灾异赋创作带来了直接影响。 二、天人感应学说影响下的宋代祥瑞灾异赋 天人感应为赋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祥瑞灾异赋创作源远流长。最早可见的是汉代贾谊《旱云赋》,以大旱阴阳不相得,批评“政治失中而违节”。东汉初杜笃的《众瑞赋》已不可窥其全貌,三国魏刘邵的《嘉瑞赋》可能与之比较接近,陈列了盛世出现、代表祥瑞的物种。杨修、钟会的同名《孔雀赋》、晋顾恺之《凤赋》等均借外国进贡的吉祥物歌颂时代政治。魏晋时期,少量以苦雨、苦暑为题材的赋开始从抒写羁旅之苦转向天人感应,如魏国缪袭的《喜霁赋》写君王罪己止雨,晋傅玄的同名赋、傅咸《喜雨赋》写祷雨得应等。南朝时期祥瑞灾异赋的范围有所扩展,出现了周渭《齐七政赋》这样的星象赋,不过气象赋中仍十分有限,如傅亮《喜雨赋》等,数量很少。唐代因为制科的需要,以天人感应为题材的赋骤然增多,蔚为大观。尤其是祥瑞赋极大丰富,其中又以各种星象赋为盛。次如以五色卿云、风不鸣条、紫气、晴虹等为题的各种气象赋,还有珍禽异兽、瑞麦神鼎等各种物类赋。只有个别赋敢寄寓个人观点。如沈瑱《贺雨赋》给出处理灾变的“应急机制”,包括移寝、减膳、恤狱缓刑、惩治奸人等,也是老生常谈。王邵《商霖赋》以雨拯救生灵、沾濡裔夏的天泽与治政者休兵育民相对应,表达出强烈的和平愿望。而唐代灾异赋十分罕见,能见到的有李观《苦雨赋》写水灾,无名氏《骄阳赋》写旱灾。 纵观宋以前赋史,天人感应赋的缺点:一是敷陈经学,远离时代;二是缺少独立思考,对自然界异常现象没有学理上的发挥;三是缺乏大胆犀利的理论建设与批判,灾异现象入赋比较少见。这些正是宋赋所要弥补的。 宋代祥瑞灾异赋现存31篇左右,规模约为唐代1/4。祥瑞赋主要集中在真宗到神宗时期,以仁宗时为最多。作者有著名文臣王禹偁、宋祁、夏竦,乃至以正直著称的大臣宋庠、文彦博等,内容从天文星象、气象、宝鼎、灵芝、瑞麦、瑞竹到贡入的珍禽异兽,种种不一。而出于对北宋末政治的反省,南宋祥瑞赋较少,只出现在孝宗登基初年。相比之下,宋代灾异赋却无代无之,地震、气候异常、风灾、旱涝灾害等在赋中常有反映。在宋代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下,祥瑞灾异赋创作面目一新,极具挑战性和时代特点。 (一)突出的怀疑精神,理性思考自然界中异常现象 著名经史学家刘敞的《罪岁赋》是篇怀疑星象之文。序说,岁星所在分野应五谷昌盛,且不可对其发动战争,否必受殃。但自去年岁在翼轸(对应楚地)后,不但相继洪灾旱灾,而且又兵祸。黔中、长沙等地的少数民族叛乱,不但未损及他们自身利益,反而宋朝的将士民众遭受杀掠,死者数千。作者不禁责问天道之不仁而岁星无诚验。《奇羊赋》里不断发问:若说四时节气平分、五纬周转,如何能出现双头之羊?若说离卦为火明炎上,为何羊的视力那样差?《说卦传》里兑为羊,兑卦象征了愉悦,若说羊代表了吉利,为何这羊看起来那样令人反感?若说天地间规则已定,但是在伟大的规则下怎能出现这样不合规则的产物?这两篇赋充分体现了刘敞的怀疑精神。类似的还有苏轼的《飓风赋》。 (二)更加重视警示意义,突出了“为人事”的目的 真宗、仁宗时代,夏竦《封中起白云赋》写封禅的山上白云聚集,文彦博《玉鸡赋》写白气如虹等,歌颂时大都有所劝诫。宋祁《陈州瑞麦赋》提醒君王“知稼穑之艰难”,文彦博《汾阴出宝鼎赋》机警地表达出“鼎取新而革去故”的强国愿望。刘敞《化成殿瑞芝赋》大胆说出“见瑞而怠者,虽与灾变无以异矣”的惊人之语。无论司马光作《交趾献奇兽赋》还是薛季宣《灵芝赋》,都摆出了一副“虽无此芝(瑞),何损于治”的态度,劝勉君王努力政事。 《宋史·五行志》载,宋初多次沙尘暴。就天禧四年(1020)而言,暴风两起西北,出现“昼晦数刻”“折木、吹沙、黄尘蔽天”等,因此诛杀了内侍周怀政等人。梅尧臣《风异赋》记叙了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的一次沙尘暴。它“亘天接地”(50),威力极大,据说经历地域还非常广大。序说:“岂常哉?若应人事之变,则余不知。”赋尾又说:“言变咎,则非愚者之能议。”实是深疑朝政将有变故。隆重记叙,本次沙尘暴却不见载于史册,突出说明作者对政治人事的关切。 钱惟演《春雪赋》作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指出“春阳已中”而“阴冷而忽兴”是阴阳违和的表现,对农事“顾沃若之待收,罹此暴殄”、国家命运“始蒙蔽于阳乌,遂潜藏于天幕”那些隐藏的祸患表示深深的忧虑。貌似关心国家、怜悯农人,然而,先前他挤兑寇准及丁谓,仁宗即位,他本应加官晋爵,宰相冯拯恶其为人,将他逐出朝堂,即日远赴河阳任职。钱大失所望,本赋借春雪指摘朝臣,来排解自己仕宦道路大打折扣的失落情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