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宋代天人感应学说与祥瑞灾异赋创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 newdu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祥瑞灾异赋是建立在天人感应学说基础上,以自然界异常现象为描写对象的赋。宋代的科技、人文水平和政治变革对天人感应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但由于天人感应特殊的政治影响力和宋代天人之学的发达,使该学说得到了宋人的尊重和强化,大致呈现五种基本形态,即天监说、运气说、德行说、召感说、民意说。宋代祥瑞灾异赋比前人更加深化了学理内涵,现象反映和问题提出也更加尖锐深沉。它理性思考自然界异常现象;突出“为人事”的政治目的;借助天人感应来构筑修平学说;以学理发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等,有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关 键 词:赋/天人感应/祥瑞/灾异/阴阳五行/自然/修身治国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基金项目(12BZW037);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重点项目(IFW12071)。
    作者简介:于雯霞,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培,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济南 250100
     
    祥瑞灾异赋是建立在天人感应学说基础上,以自然界异常现象为描写对象的赋。宋代祥瑞灾异赋比前人更加深化了学理内涵,现象反映和问题提出也更加尖锐深沉。
    一、天人感应学说在宋代的波折与发展
    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天人感应观念由来已久,“天人感应”思维模式甚至成为汉代儒学的显著特色①。宋以来,人们对这门古老的学问既怀疑又倚重,随着思想解放、政治变革而几经波折,天人之学的发达也推动该学说继续丰富发展。
    (一)天人感应学说在宋代经受怀疑与挑战
    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始终动摇感应学说的基础。宋代对日月食的成因,解释已十分准确;对于五纬退留现象,甚至认识到了轨道差异②,与古星占大相径庭。在感应学说里被视为首灾的日、月食甚至一度被剔出,“徽庙朝曾下诏书,言此定数,不足为灾异,古人皆不晓历之故”③。北宋中叶,《新唐书》打破了《汉书》以来延续近千年的传统,只记灾异而不著事应,要求对未知事物心存敬畏而不胡乱联系。对于雷火把室内坚钢熔化成汁却无损于它物的怪现象,沈括说:“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④司马光又说:“世人之怪所希见,由明者视之,天下无可怪之事。”⑤
    道学思想的冲击也是重要因素。“黜其杂乱之说,所以尊经也。”⑥谶纬学说成为被冲击的对象,遭到欧阳修、叶适、魏了翁等的强烈反对。鉴于汉易与谶纬的密切关系,宋代易学也竭力与之划清界限。宋人还要求理性看待历史现象,欧阳修首起指责“幽赞生蓍”、“河出图、洛出书”等说为怪妄,薛季宣承之,大力反对五德始终说。王观国例举了“五运”说既无法解释国家分裂时的历史实际、历朝也没有一定之论,认为“彼图录谶纬之书,皆虚怪不可必信之语也”⑦。邵博认为,刘邦能当皇帝,“其取之无一不义,虽汤、武有愧也。史臣不知出此,但称‘断蛇著符,协于火德’,谬矣”⑧。五行难知难验,而以此起家的五运、谶纬学说却林林总总,宋儒甚至责怪起子思和孟子多事:“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⑨李纲就明确反对五行推配。
    宋代政治变革对天人感应观念起到明显抑制作用。一是对变法阻力的突破。神宗初发生了日、月食及全国性地震,吕公著、曾公亮、富弼、司马光借灾变反对变法,王安石反击。熙宁八年彗星出,邓绾、王安礼、吕公著、张方平等再谈天变,王安石例举晋武帝在位十八年与《乙巳占》不合的典故,指出:“天文之变无穷,上下傅会,不无偶合。”⑩他作《洪范传》,抛开天人相感的直接作用,又在科考中废除了书写怪异的《春秋》。由于王学在北宋后期的官学地位,使得感应学说处境不利。二是因物极必反。徽宗对祥瑞的痴迷动摇国本,造成了重大的社会负担和逆反心理。《齐东野语》载,政和年间上奏灵芝动辄二三万本,山石变的玛瑙以千百计,山溪生金数百斤,“皆以匣进京师”,“祥瑞盖无虚月”(11)。时人非议。对所谓符瑞等,南宋人始终保持了清醒的戒备意识。
    (二)“为人事”目的对天人感应学说的强化
    “神道设教”是天人感应学说存在的基本理由。无论是真宗虚张声势的“降天书”和“封禅”闹剧,还是仁宗“欲自以身为牺牲”(12)的求雨过程,都力图发挥它在凝聚信心、巩固政权中的强大作用。南宋草创期尤为明显,皇帝以之安抚民心,主战派以之激扬士气。张浚、胡铨,其来往书信“无一语不相勉以天人之学,无一念不相忧以国家之虑也”(13)。许多儒者坚决反对取缔对灾变的神学解释,“使君天下者,视天灾时变,不务德以禳之,但委其数而已”(14)。石介极力反对柳宗元无神论思想,“经书星陨、日蚀、水灾、螟伤稼,皆偶然也?”(15)熙宁初,有人对皇帝讲灾异与人事无关,宰相富弼深不以为然:“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16)即上书数千言力论之。杨时、陈闲乐、陈瓘至魏了翁等都是王安石的尖锐批评者,杨万里举十二大罪状,首条就是“天变不足畏”(17)。陆九渊虽然说了好话,仍为其治国不取“洪范”九畴抱憾。程朱嫡系王柏在《喜雨赋》中就借天人逆感对王安石进行了嘲弄。而南宋末君臣对天变的戒惧更是达到了恐慌。
    据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的研究,宋代是我国气候变化五个重要时期之一,气候多变,灾异频发。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适当放开舆论,使借灾变言事成为政局变革的先兆。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底发生大规模地震,死伤惨重,此后连年灾异,又发生宋夏战争。庆历二年(1042),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以灾变为题求直言,“此乃自有殿试以来,数百年间最美之事”(18),受到了社会盛赞,不但成为庆历新政的开始,对灾异赋创作也有解禁意义。在借天人感应参议政事上,即使强硬如王安石,也不敢公然对抗(19)。淳熙八年(1181)大旱,这年科举,刘大誉就凭一篇巧用天人感应的《闵雨有志乎民赋》荣登榜首,并致使赵温叔罢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