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如何推进鲁迅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方论丛》2015年第201 杨义 参加讨论

    三、深化辩证思维
    读鲁迅必须具备深度的辩证思维的能力,因为鲁迅的知识储备和生命体验,本就潜伏着深度的辩证思维的特质。他眼光犀利无比,能够见微知著,以小喻大,顺藤摸瓜,察云知雨,剔骨见髓,具有非常深刻的穿透力、批判力、洞察力和预见力,并把这一切凝聚于精粹老到,险峻从容,自成套路,出神入化的文字功夫之中。郁达夫如此评说鲁迅的作品:“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15](p.111)因此,不深化研究者自身的辩证思维,就不能逼近鲁迅文字的精髓。
    《野草》如碎金闪烁、云锦集萃,聚深邃、神秘与奇异之美于一炉而冶之,乃是鲁迅奉献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厚重的礼物,一份如猫头鹰、赤练蛇、发汗药似的令人不是在体量上,而是在形式上拍案惊奇,惊奇之余又留下一点不安的生命哲学之结晶物。哲学与诗在这里缔缘,《野草》全书凝聚了鲁迅对世界、对人生、对生命的独特的哲学和审美的感觉,具有沉郁深邃的隐喻性。章衣萍曾表白:“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太庙杂谈(五)》)。许寿裳也说:“《野草》,可说是鲁迅的哲学。”[16](p.76)如《死火》,如《好的故事》,如《失掉的好地狱》,如《墓碣文》,如《死后》,堪称《野草》中“奇文之奇文”,为仅见之形式,剖滴血之生命,想入非非,揪肝裂肺。而《立论》也许是《野草》中至为浅白的文字,但这浅白中隐藏着深不见底的叙事陷阱。它是如此浅白:“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这里给老师画了这样的“眼睛”,“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活灵活现地勾描出一位圆滑世故的老夫子神态。不应疏忽这一点,以下的故事的叙述者是他,而非鲁迅。是这位老夫子在说:一家生了男孩,满月的时候,抱出来向客人讨个“好兆头”。因而说孩子将来“发财”的,得到感谢;说孩子将来“做官”的,受到“恭维”;而说孩子将来“要死”的,落得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这似乎就像老夫子判断的:“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令人感到谎话讨好,真话招灾,真话、谎话遭遇不同的命运。
    然而,不要忘记叙述者是圆滑世故的老夫子。以上所说只是一个铺垫,最要害的地方是结尾:“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老师回答:“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这真是一个老滑头的处世术。这种懦夫哲学和“乡愿”态度不敢直面现实,处于既是“瞒和骗”,又非“瞒和骗”的灰色地带,灰色地带可以遁世自保,也足以藏污纳垢,实际上体现着独立人格的萎缩,是鲁迅所鄙视的。吊诡的问题在于,《立论》既然写祝贺生子满月,汤饼宴吃长寿面的意思就是希望孩子长命百岁。因而在这种场合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是一种莫大的冒犯,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滑头的老夫子所说的“说必然”或“说真话”。人有生必有死,这是常识中的常识,不计场合地叨念这种套话,除了证明他“敢抡”之外,还有什么深意可以发人深省?切不可把“说真话”肤浅化、便宜化了。《立论》倒是隐含着一个深层的问题:真话该怎么说?随之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何形成真话,而不拘执自以为是的一孔之见为真话?在各种场合采取何种方式才能使真话打动听者的良知,甚至心悦诚服?遇到专制体制或愚蠢的长官权威时,如何理直气壮、甚至大义凛然地坚持说真话,却又在可能的条件下化解蛮横的压力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一个人而言,说真话是人格的体现;对于国家而言,鼓励说真话,善于接纳真话,是开明之举,前途所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写《立论》半个月后,鲁迅对说真话恐惧症进行针砭,作《论睁了眼看》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17](p.198)由于真理的严峻品格和谎言的投合功能,使得不愿违心说谎者只好以沉默来应对或借空言以备敷衍,这是令人感慨不已、忧患难释的局面了。
    照样存在着叙事陷阱的,是同样明白如话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是一篇关于社会人格类型的寓言,需要以深化了辩证思维进行体悟。在这篇寓言中,奴才寻人诉苦还算不得奴才,受抚慰而安于非人生活就有奴才味了;一旦把那些要改革其现状者视为“强盗”,并以驱逐“强盗”受到夸奖为荣,便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聪明人”是认同和维持现存秩序的,即便听人诉述猪狗不如的生活,也只是表示同情而抚慰之,劝他相信将来“总会好起来”的命运。他不想反抗将人变成奴隶的社会制度,只是设计了一个未来的“黄金时代”,要人永远甘当“服役的机器”。至于“傻子”,他是现实的、激进的改革者,当他听到奴才流泪诉苦时说:“我住的简直比猪窝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18](p.55)傻子为此就对人世不平义形于色,并且动手实行,给那间象征现存社会秩序的又阴又湿的猪窝不如的“破小屋”打开一个窗洞。
    读寓言,应该有一种读寓言法。本篇短小精悍,明白晓畅,意味隽永,不可能把所有的思想囊括无遗。比如这位傻子是否就算理想的战士?中国知识者自来有社会拯救意识,匹夫有责,舍我其谁。但如何拯救,却不是傻子拿起石头砸泥墙那么简单,他为何不去考察一下奴才们的主人的势力,不去考察一下聪明人论调的影响,更其甚者,他为何不对诉苦的奴才及其同类的精神状态,及动员组织起来的可能进行了解,并采取启蒙救济的办法,而是不顾条件和时机地蛮干呢?因此,《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为我们做出了出色的社会人物类型的解剖,同时也提供了改造国民心理,有效地反抗绝望、超越绝望的命题。研究者辩证思维的深浅,直接影响了对这个命题理解的深浅程度。
    鲁迅出生在破落的士大夫家庭,自小接触经史和孝文化,以激进的文化改革者眼光,反思童年接受的“二十四孝”故事所投下的心灵阴影,百感交集,禁不住要“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一文,是反思中国家族文化中占有先机的伦常道德教育的。对于如此文字,没有深刻的辩证思维,是读不透彻的。孝关联着人类血缘伦理情感,是人类降生后接触到的第一情感,对于维护家庭温情、社会和谐,具有原本性的合理价值。因而《论语》中孔子多言孝,《孝经》称孝为“德之本”,在进一步泛化中,历代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这就使得伦理情感初始处生长出来的道德,成为中国文化中一条粗壮的根。但是孝的绝对化和政治化,也使源自人的天性的这条嫰根,沾上许多背离自然人性的污泥。
    童年鲁迅读《二十四孝图》的第一感觉,是做孝子难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压力。鲁迅的辩证思想相当精到,在他的感觉中,二十四孝可以区分类别,估量清理,分别对待的:一类自然也可勉力仿效,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对此类孝行,语含嘲讽,毕竟还是轻松、幽默的。
    另一类是大可疑惑的:“‘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疑惑是成规的旧梦中理性的苏醒,是开始睁开眼睛打量世道人心的合理性。
    第三类是“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他从前者感觉到诈伪和滑稽。一个七十老翁躺倒在老父母面前,摇着拨浪鼓逗父母开心。说明文字是老莱子“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鲁迅批评“诈跌”说,“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反感是一种情感理性,“反者道之动”,它要突破陈规,另开新路[19](pp.23-26)。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鲁迅虽然置身五四反传统思潮,没有从正面讨论孝,在父子伦理关系上注重“儿童本位”的人性培植和提升,这是从进化的人类学的角度立论的;但他并不一般地排斥孝,而是对之注入历史理性的分析,反对孝的极端化而趋于“愚蠢”和“残忍”,以致斫伤天然人性。而且二十四孝中他只举出七例,其余包括儒学推崇的舜帝“孝感动天”、闵子骞“芦衣顺母”,他都没有持异议。他并不是如黑旋风般手持板斧排头砍杀文化血脉的江湖好汉,绝非守旧派无端指责的“覆孔孟、铲伦常”,而是反对以所谓“天理”灭绝“人欲”,主张“拿来”老宅子的存货时,需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对此,还可以鲁迅日常行为相对照。鲁迅嘲讽《二十四孝图》中某些愚与妄、甚尔有些残酷的“孝行”,自己却以幼小之躯,三年间不避寒暑地承担着为重病的父亲延医求药的责任。父亲亡故后,对于毅然坚韧持家、爽朗待人的母亲鲁瑞,鲁迅孝敬有加,甚至默默接受了母亲送给的旧式婚姻“礼物”朱安,又购买通俗小说给母亲打发时光,而且连自己主要的笔名也冠以母姓。可见鲁迅在日常行为上,是尊重孝的伦理情感的,即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也。只有看到鲁迅对孝行的分析性,看到他注重父子关系的“儿童本位”的向前看眼光,而不把鲁迅对二十四孝的疑惑反感无限地放大为全面非孝,才能在深刻的辩证思维上,使鲁迅的精神遗产不至于因五四退潮而褪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