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徐雁平所论,“地域文学的建构方式,在清代主要表现为地方性文学总集的编撰和地方性诗话的叙写”[5](P109)。《永平诗存》选录180家诗人,诗作3000首,是清代畿辅东部区域诗歌的渊薮。如果再加上《止园诗话》中摘录的诗句,数量则更为惊人。《诗话》评述的诗人是118名,约占入选诗人总数的66%,评述的范围是比较宽广的。将《诗存》所收诗与《诗话》举例的诗句进行比对,即可发现,两者几乎没有重复。也就是说,入选《诗存》的作品是史梦兰在艺术上最为认可的,而限于篇幅,有众多的好诗没有办法入选,又不忍捐弃,于是他使用《诗话》举例的方式,试图以最精简的篇幅保留尽可能多的清代永平诗歌。如《诗存》选入张霔诗81首,《诗话》佳句举例有9首,则共有90首。令人惊讶的是,《诗存》选入其《之都留别六吉》五言诗一首,《诗话》还举了同题七言诗一首,也即“别怜秋月白,客耐雨声寒”,与“晓色似难圆客梦,秋光何处著诗魂”,同样得到了史梦兰的赏爱。高继珩是史氏欣赏的诗人,几乎独占卷十二,《诗存》选诗61首,《诗话》举例33首,共计94首,《诗话》占总量约35%,比例颇高。又马恂是史氏最为推重的诗人,独占《诗存》卷十四、卷十五共2卷的篇幅,选入诗歌170首,而《诗话》举例又有五、七言诗64首,总计选入马恂诗234首,《诗话》占总量接近三成,这也是相当高的比例。《诗话》举佳句甚为常见,这样显著增加了《诗存》选诗规模,将优秀的作品尽量全面地呈现出来,从而集清代永平诗歌之大成。《诗存》属于地方性诗歌总集,《止园诗话》是地方性诗话,二者合为一编,互为补充。《诗话》承担了部分的选诗功能,与《诗存》一起承担起建构地域诗史的重任,这是史梦兰编纂地方性诗话的一个特色。 《诗话》通过进一步的勾稽,点明诗人之间的亲友关系,为后世呈现了清代畿辅东部地区的诗人群体面貌。具体而言,《诗话》中予以评述的永平诗人占籍和数量情况见表3。 如表3所示,清代永平府各下辖县的诗歌创作情况不尽相同,乐亭和滦州要明显比其余各县更加活跃,诗人数量多,属于第一层次;临渝和迁安次之,其中迁安有马恂、高继珩等名家,属于第二层次;昌黎、卢龙、抚宁三县诗人数量相当,属于第三层次。山海卫持续时间短,仅具参考意义。三个层次的地域之间保持着频繁的互动,尤其是许多诗人或诗人亲属与史梦兰都有过较为密切的交往,从《诗存》中入选的大量与史香崖酬唱的诗作,以及《诗话》中提及的诗人生平往事,都能看到这一点。从道光中期以迄光绪后期,在50余年的时间里,史梦兰是畿辅东部诗人群体当中的枢纽人物。 《诗话》多处谈到以史梦兰的交游为核心,畿辅东部文士之间的诗歌互动。有唱和的,如常守方“诗笔清超绝俗,与余相处最久,唱和亦最多”[2](P379)。又郭长清“恒与余过从,乐数晨夕,亦时有唱和”,并帮助编纂《永平诗存》,不仅写了《永平诗存跋》,而且“凡山海之诗,多其采访”[2](P489),去世后其子郭弼廷“以其诗集问序”于史氏。还有专程找史氏点定诗集的,如蔺士元“所著《梨云馆诗草》曾属余点定”[2](P411)。又李昌时“光绪庚辰春闱,携其诗四卷并信一函,访余次子履升于京邸,属余为点定。适余方入都,事出望外,相见甚欢”[2](P517)。有一起讨论诗艺的诗友,如张堂“客中与余夜话诗也,惜不记其全首”[2](P398)。有向史梦兰借书的,如王一晋“居恒从余假阅藏书,日尽数十卷,往来更换,使者疲于奔命。间或叩其大义,随声响答”[2](P372)。有向史梦兰学诗的后辈,如倪垣“予妇从侄也。性好吟咏,尤工绘事。少从予学诗”[2](P568)。如此频繁而深入的诗歌交游,使得史梦兰拥有得天独厚的搜访永平诗歌的条件,同时他也极大地推动了畿辅区域诗歌的创作。 作为畿辅东部的知名文士,史梦兰在编纂过程中,有意反映永平文学家族的创作成就,使得文学家族的世代传承和成员情况完整呈现了出来。他建构畿辅区域诗史传统,尤为重视文学家族的作用,“几乎可视为建构中的支点乃至框架”[5](P109)《诗话》勾画出畿辅东部地区的十余个文学家族,为了解清代地域文学的发展和传承情况提供了参照。见表4。 从《止园诗话》归纳出的畿辅东部文学家族情况,可以发现先辈的文学水平,对于后辈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在文学趣味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代际传承倾向。《诗话》叙及曾祖父史秉德“持家勤俭”,“尝有句云‘为恶都缘小智慧,吃亏自有大便宜’,兰至今犹拳拳斯言,唯恐失坠”[2](P70)。也说到了史秉德为人处世对自己的影响。实际上在诗歌创作上,史梦兰也颇受其曾祖父的影响,史秉德诗歌“皆布帛菽粟,不得徒以韵语视之”[2](P70),史梦兰《尔尔书屋诗草》八卷中亦多写家常之事,质朴风味亦近似之。《诗话》又叙及郭陞宗授家传古砚于郭长清之父,郭长清“以‘承砚’名斋,即谓此也”[2](P77),家族文脉之传承,于此可见。又《诗话》“王宜人窦氏”条,窦氏窦兰轩为史梦兰“内侄媳妇”,其姊“莲溪,弟桂园,皆能诗,刻有《诗庭合集》行于世”[2](P458),窦氏的诗才,影响到其所嫁的王氏一门,其子王庚“诗不多作,偶尔涉笔,辄饶机趣,盖得母氏窦太夫人之教为多”[2](P477)。《诗话》“高顺贞”条,高继珩之女“幼聪慧,五六岁时从其父兄问字”,“七言如《寄怀清湘》”、“《呈家大人》”,“皆有家法”[2](P468)。这里所谓家法,即是《诗话》高继珩条所谓“发抒性情,而格调自然合拍……尤工于结束,每篇末俱饶有余致,绝不作一颓唐衰飒语”[2](P212)。举父女二人的唱和之作为例: 惊心海内犹传檄,谋食天涯苦抱关。两地有亲垂白发,故乡何处买青山。(高顺贞《呈家大人》)[2](P468) 琐蛣寄居身负累,文禽对语意相关。当归有约劳投辖,远志难酬悔出山。(高继珩《和女德华韵》)[2](P21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