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屈赋生于怨情。 如上所述,绍祖在将《离骚》与《谷风》、《白华》比较时,已涉及这一问题,并言其“哀怨过之”。又云:“盖不佞居恒谓屈子生于怨者也,故鞶帨不胜其呻吟。宋、景诸人,生于屈子者也,故呻吟不胜其鞶帨。要以情文为统纪,岂可过乎!”在其看来,《离骚》是屈原情感堆积之下的自然流露,是对其自身怨愤之情的排解和抒写,是“以情文为统纪”者,故能做到情文兼胜,而非宋、景诸人可比。 其实最先注意到屈子之“怨”情者,是西汉刘安。刘安曾奉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19),《离骚传》原有叙,总论屈原著《骚》旨意及《离骚》内容、特点等。据汤炳正先生《〈史记·屈原列传〉理惑》(20)一文考证,刘安《离骚传》之叙,被后人分割撺入《史记·屈原列传》中。今从《屈原列传》抽出相关文字,摘录如下: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1) 刘安以为,屈原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刘安如此立论,着眼点在于儒家传统的《诗》教观念。“盖自怨生”,实用孔子所谓《诗》可以“怨”之意。《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以怨”,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怨刺上政”。邢昺疏云:“‘可以怨’者,诗有君政不善,则风刺之。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刺上政。”(22)《离骚》虽是屈原“怨”情之表现,但以儒家《诗》教观念来看,诗人之“怨刺”,因“君政不善”而发者,是完全合乎要求的。因此,《离骚》之怨,在刘安看来,亦是合情合理。刘安以“忠怨”概括《离骚》之意旨,就在于要指出屈赋是完全符合儒家文艺观念之要求的。故《离骚传·叙》又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由此来看,冯绍祖之“屈子生于怨者”,与刘安之“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之间,当有某种联系,或言冯氏持论即由刘安《离骚传·叙》而来。冯本《楚辞章句·离骚》卷末总评所引第一位就是“淮南王安”,所引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又曰:“蝉蜕于浊秽之中,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足可证明绍祖对于刘安之评《骚》论点是熟悉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如此,其着眼点与刘安已有了很大不同:绍祖在叙述时,虽然也强调屈赋之生于“怨”,但其目的是欲指出这种“怨”情在作品中所起到的支配作用,而非如刘安那样意在表明屈赋之符合儒家诗教规范。 冯绍祖又有“观妙斋重校《楚辞章句》议例”,今将其中“印古”、“铨故”、“遴篇”三则摘录如下: 第一印古 《楚辞》先辈称王逸本最古,盖去楚未远,古文不甚流滥脱轶耳。后人人各以意撺易,若晦翁所次《九辩》诸章,固自玢豳,要非古人之旧矣。今一意存古,故断以王氏本为正。 第二铨故 《楚辞》解当汉孝武时,已令淮南王安通其义矣。惜乎言湮世远,今不复存。东汉王逸汇其故为《章句》,盖其详哉!至宋洪兴祖、朱晦翁,俱有补注,总之不离王氏者居多,兹专主王氏《章句》。洪、朱两家,间有裨益处,为标其概于端,俾读者得以详考,亦毋混王氏之旧焉。 第三遴篇 《楚辞》编于刘子政者十六卷,《章句》于王叔师者十七卷。至唐、宋而下,互有编次。而《楚辞后语》,则朱子仍晁无咎氏之故云。今主《章句》则仍《章句》,即莫赡《后语》不论矣。 于此则又见冯绍祖“崇古”的论文倾向。其刊刻《楚辞》,择以《楚辞章句》为底本,即说明了这一点。“王逸本最古”,“去楚未远”,“古文不甚流滥脱轶”,而“后人人各以意撺易”。即使是在明代影响甚巨的朱熹《楚辞集注》,由于“要非古人之旧”,亦为其所不取。而“铨故”、“遴篇”亦是循此原则。 绍祖这种“崇古”倾向,似应受到其祖父冯觐的影响。冯觐与汪道昆交好,汪氏在叙及与冯觐“同舍”共事时的一段经历时说:“及晋叔守尚书郎,则不佞同舍。于时诸曹群聚而讲业,不佞默默而目亲之。即不言,二三君子故知其有合也。及不佞操户说,晋叔默默而目亲之。即不言,不佞固知其有合也。”(23)汪氏为明代复古派之重要人物,可与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并肩。上引”群聚而讲业“、“固知其有合”者云云,当有指两人复古主张相同之意。此外,据冯觐之编著情况来看,亦可见出其复古的文学倾向。冯觐曾编选秦汉古文百六十篇,又曾批点《商子》与《楚辞》,其所属意,均在于先秦两汉之间。这与前、后七子所主张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颇有相合者。就冯绍祖而言,其校刊王逸《楚辞章句》,用意似在于延续、实践冯觐的这种复古倾向。 综上所述,因材料所限,我们可对冯绍祖作以下简单描述:冯绍祖,字绳武,浙江海宁人,为明故进士、广东按察副使冯觐之孙。与黄汝亨交善,且有书信及宴饮唱和之往来。其评论《楚辞》,注重屈子之“怨”情,推重屈赋,许之为“情文”,同时在《楚辞》版本的择取上,以古为尚,“断以王氏本为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