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儒林外史》叙述形态考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第201 商伟 参加讨论

    谈凤梁先生在《〈儒林外史〉创作时间、过程新探》一文中,指出了以下四点③:其一,《儒林外史》的写作始于1735年前后,至1748和1750年间脱稿,但并未全部完稿,此后仍不断修改增补。其二,小说的写作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开头至第二十五回,作于1736年2月之前(其中第二十一回以后的部分写于吴敬梓扬州之行后返回南京的两个月内)。第二十六回至第三十五回,写于1736至1739年之间。第三十六回以下的部分,由作者在逝世之前陆续完成④。其三,《儒林外史》的这几个写作阶段也同时标志着小说取材上的重要改变:尽管整部小说从来没有放弃虚构手法,但显然可见,第一回至第二十五回往往取材于历史轶事和社会传闻,第二十六回至第三十五回则转向作者自身,并以身边的朋友和熟人为题材,第三十六回之后,继续从作者自身经历和亲友生平汲取素材,同时也穿插进一些历史琐记和社会传闻。其四,《儒林外史》的时间错误每每出现在“虚构”与“实录”转换配合的过程当中,到了小说的第三部分而变得愈加频繁。
    上述观点中的第二点,未必完全可靠,我在下文还会说到,但其余几点大体近于实情,最后一点尤其具有解释力。在小说的第三部分中,吴敬梓刻意用“真人”去附会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假事”,在不同部分之间穿针引线,建立关联,或以正面叙述和后来者回顾议论等方式来处理早先出现的人物,结果往往弄错:由于小说的时间跨度早已超过了任何个人的生命长度,无意间便有了马纯上年近百岁还在忙于科举考试,汤镇台的“乃兄”汤奉活到了一百多岁才告老还乡这样的荒谬情节⑤。而汤奉既然如此高龄,汤镇台又能年轻到哪里去呢?可是他竟然还出任总兵一职,并且亲自带兵打仗。另外,王惠在小说的第二回首次亮相,后来由于郭孝子寻父的情节需要,又以父亲的角色而重现,直到第三十八回去世为止。《儒林外史》在王惠复出的最后两回中,连连出错:王惠出场时已“三十多岁”,到第三十八回,至少七十三年过去了。于是,百岁老人的奇迹由于同样的原因而在王惠身上重演。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小说第十七回提到“通政范大人”告假省墓过杭州。范进在第三回进学之前就自称五十四岁,至此又过了三十一年,已经八十五岁了,却仍在通政任上,与上面几个例子犯了同样的毛病。
    需要说明的是,吴敬梓本人并没有如此这般地介绍小说人物的生平和年纪,百岁高龄是从小说内部推算出来的,而这正暗示了问题的性质与成因。在作者看来,马纯上和汤镇台的故事或许来得十分自然,因为他们的生活原型分别出自他所熟识的冯粹中和杨凯⑥。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的时候,冯、杨二人都还健在,他心目中的马纯上和汤镇台不过就是他们那个年纪,或者相去不会太远。于是,吴敬梓孜孜不倦地追踪他们的新闻,并在小说中随时加以补充更新。也就是说,他笔下的人物直接受制于原型人物的生平时间,并与其保持一致。尽管在处理小说的纪年框架时,吴敬梓仍然一如既往,小心翼翼地逐年计算,但偶尔照顾不周,致使这个纪年框架游离于小说人物叙述之外,甚至与人物的叙述时间相互冲突,分道扬镳。
    经过几代学者的积累,《儒林外史》的人物本事研究早已形成了一个卓有成就的学术领域。不过,我们仍然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如何描述原型素材与小说虚构的关系,其间的尺度究竟该怎样来把握?其二是相对而言,我们通常忽视了人物原型的生平时间如何对小说的叙述时间产生影响,也就是对时间问题缺少自觉的关注。实际上,即便根据原型写成的人物形象包含了想象虚构的成分,小说中有关他们的叙述却往往与原型人物的生平时间密不可分。因此,我只是在一个有限的意义上使用“原型”这个概念,而不是假定小说人物与原型人物之间存在着百分之百的对应关系。如下文所述,吴敬梓有时不过是借用了原型人物的一份生平年表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