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在借鉴、继承中发展:“采用外国的良规”,“择取中国的遗产” 在如何借鉴中外绘画遗产创造中国现代绘画方面,鲁迅有着清晰的思考。他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43)这是鲁迅对待中外美术遗产的总纲。但在学习的轻重缓急方面,鲁迅表现了他一贯的革新思想,即首先强调借鉴,强调学习外国。 在谈到文学创作时,鲁迅曾说,必须多“看别人的作品。但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作家。”(44)并说自己创作《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45) 我国固有的传统美术,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选材上不重视社会题材,技法上写实能力较弱,无论工笔、写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在表现社会人生方面都觉力量不够,因此,必须大胆借鉴西方近现代的写实主义绘画艺术,才能创造反映时代的中国现代绘画。他说,“要技艺进步,看本国人的作品是不行的,因为他们自己还很有缺点;必须看外国名家之作。”(46)去世前不久,鲁迅还说:“版画的事情,说起来话长,最要紧的是绍介作品,你看珂勒惠支,多么大的气魄。我以为开这种作品的展览会,比开本国作品的展览会要紧。”(47) 因此,鲁迅与同人翻印了大量外国版画名作,如《近代木刻选集》《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供青年艺术学徒参考。为了保证印刷质量,鲁迅不惜工本,用当时最好的印刷技术,制玻璃版,找最好的印刷机构,甚至将图拿到日本去印刷。即使这样,鲁迅也不忘提醒艺术学徒,如果认真研究木刻,最好看外国书。 同时,鲁迅认为,作为中国美术家,不应忽视中国的美术传统。他对青年艺术家说:“倘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画,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许能够创造出一种更好的版画。”(48)“我以为明木刻大有发扬,但大抵趋于超世间的,否则即有纤巧之憾。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49) 对于连环画一类大众艺术,鲁迅则更重视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他说:“我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但是希望一样看重并且努力于连环图画和书报的插图;自然应该研究欧洲各家的作品,但也更注意于中国旧书上的绣像和画本,以及新年单张的花纸。”(50)“我们有艺术史,而且生在中国,那必须翻开中国的艺术史来。采取什么呢?我想唐以前的真迹,我们无从目睹了,但还能知道大抵以故事为题材,这是可以取法的;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明快,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51) 但这不是为复兴而复兴,而是为创造现代中国的新美术。如对中国古代的木刻代表之一的笺谱,鲁迅非常喜爱,也极为珍视,认为这些东西不失为文房清玩,雅趣盎然。他与郑振铎一起搜集翻印,使之流传。但鲁迅并不认为它在现代中国还有重要意义。他在《〈北平笺谱〉序》中明确地说:“后有作者,必将别辟途径,力求新生。”(52) 总之,鲁迅认为,“不必问是西洋风或中国风,只要看观者能否看懂,而采用其合宜者。”(5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