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略论开元以前取士制度与诗赋之关系(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社会科学战线》(长春 newdu 参加讨论

    尤其王勃于高宗咸亨年间所说“伏见铨擢之次,每以诗赋为先”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一条材料,因为此时不用说距“杂文专用诗赋”还早,就是距刘思立奏请“进士加试杂文”至少也还有六七年时间,如果以考试用诗赋来理解这句话是无法成立的,指的就是在实际的察举与铨选中举子的诗赋创作能力已经成了决定能否被举用的重要依据。“贞观八年(634),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至调露二年(680),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二科并加帖经。”(36)第二年,刘思立又借口“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奏请“进士加试杂文二篇”,(37)此举实质上是彻底打开了“诗赋”占据取士制度的最后一道大门,随后只用了开元30个年头便完成了从进入到完全占领的过程,天宝十一年(752)进士孙季卿又奏请杨国忠将试诗赋提到帖经、对策之前,完成最后一步收尾。诗赋之所以能具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究其原因,诗歌本身具有审美功能的优势;篇幅可长可短,既便于展示广博知识面,又易为人口耳相传以延誉;随着诗赋格律的完善,用诗赋考试也有了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这些可能是几个主要的因素。此后,虽然在宝应二年(763)由杨绾牵头发起一场持续多年的改革取士制度的大讨论,参与者包括李栖筠、李廙、贾至、严武、赵匡、刘秩、柳冕、赵赞等众多朝野名人,甚至大和八年(834)李德裕知贡举时还曾停试诗赋一年,但取士用诗赋仍成为唐五代直至宋初最鲜明的取士特征。以至于自王安石取消试诗赋后,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得出结论:“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38)将取士制度不同视为造成唐宋诗差距的主因。
    注释:
    ①皇甫煃:《唐代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南京师大学报》1979年第1期。
    ②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502页。
    ③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0页。
    ④皇甫煃:《唐代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南京师大学报》1979年第1期。
    ⑤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0页。
    ⑥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56页。
    ⑦董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51页。
    ⑧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7页。
    ⑨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07页。
    ⑩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22页。
    (11)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40页。
    (12)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06页。
    (13)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32页。
    (14)董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35页。
    (15)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9页。
    (16)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918—919页。
    (17)严可均辑,许振生审订:《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31页。
    (18)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9页。
    (19)卢弼集解、钱剑夫整理:《三国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429页。
    (20)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1页。
    (21)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93—2294页。
    (22)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90页。
    (23)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1页。
    (24)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2页。
    (25)赵翼:《廿二史剳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13页。
    (26)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90页。
    (27)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79页。
    (28)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80页。
    (29)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615页。
    (30)董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51页。
    (31)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8页。
    (32)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0页。
    (33)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3页。
    (34)董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830页。
    (35)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4页。
    (36)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3页。
    (37)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63页。
    (38)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4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