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略论开元以前取士制度与诗赋之关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社会科学战线》(长春 newdu 参加讨论

    多种流派的文化共同缔造了绚丽的华夏文明,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态度无疑是长期的政治主流,这股潮流甚至可以适用于许多“伪释道”,不同的只在于所“学”之术。取决于不同的文化发展水平和当时的政治需要,我国古代取士制度也在不断变化演进,唐武后时期薛登《论选举疏》中对此有简要概述:
    自七国之季,虽杂纵横,而汉代求才,犹徵百行,是以礼节之士,敏德自修,闾里推高,然后为府寺所辟。魏氏取人,尤爱放达。晋宋之后,只重门资,奖为人求官之风,乖受职惟贤之义。有梁荐士,雅好属词,陈氏简贤,特珍赋咏。故其俗以诗酒为重,不以修身为务。逮至隋室,余风尚存……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⑦
    这是对唐以前历代取士准则的简要概括,具体到内容与方式,两汉时期设置的举贤良对策、察孝廉、举秀才、试明经、选博士等取士途径成为长期沿用的主流。《魏书·陈群传》记载魏尚书陈群建立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新制度,这一制度在近400年的时间里日益堕落,获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恶果。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提到“九品中正”选官,总是习惯于将它视作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甚至唯一的取士制度,实际上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通过察举取士仍然是对整个社会影响较大的主要选人方式。建安以后文学创作逐渐步入自觉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审美所能带来的愉悦展现出特殊魅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开始产生影响,而诗赋最终进入取士制度,更有着一个“文学—文章—诗赋”的渐进过程。
    汉代以举孝廉和举秀才两科为重,当时的以文取士就集中表现在秀才科。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开始定期或不定期州举秀才(东汉避光武讳称茂才),这时所谓秀才十分宽泛,文士、武士等才能突出者均可举秀才,一如《汉书·武帝纪》中所说“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⑧。很快到元帝时期(前48—前33)取士就开始倾向于文学之士,既有“少好书,博达善属文”⑨的陈汤(后成为西汉名将)被富平侯张勃举荐茂材,也有“习《鲁诗》、京氏《易》”⑩的李昺被举茂才,说明此时的“文学”包括经学章句之学与辞赋文章之作。东汉时期“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谣谚已经清楚表明总体来说秀才科倾向才学修养,孝廉科看重品行高下。东汉“章帝时诏复用前汉丞相故事,以四科辟士”,(11)顺帝时尚书令左雄实行的“诸生试章句、文吏试牋奏(12)的考试制度一改察举后通过策试铨选的传统,考试内容已经与明经、进士科十分接近,可说是科举试文章的一次早期探索。在汉代“独尊儒术”的背景下,长于儒家经典的章句之士还有通过举明经、郡文学、举博士、博士弟子等途径入仕。另外,西汉以孝治国,奠定了两汉取士往往兼重“才行”的基调,《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中所载“(郅)寿,字伯考,善文章,以廉能称,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13)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说明具备德行的文人才适合被察举,这也正是唐代贾至在《议杨绾条奏贡举疏》中举例“前代以文取士,本文行也。由词以观行,则及词也”,借以区别当时科举导致“今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而不穷旨义,岂能知迁怒、贰过之道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而惟择浮艳,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之事”(14)之弊的论据之一。汉代州郡察举的秀、孝之才贡于朝廷后,多拜为郎官备帝王顾问差遣。《文献通考·选举九》:“汉制凡郡国之官,非傅相其他既自署置,又调僚属及部人之贤者,举为秀才、廉吏而贡于王庭,多拜为郎,居三署无常员,或至千人,属光禄勋。”(15)东汉随着机构变革,各类郎官成为政务中枢尚书台各分曹的行政长官,逐渐享有了实权,为此韦彪曾上疏章帝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书之选,岂可不重?而闲者多从郎官超升此位,虽晓习文法,长于应对,然察察小慧,类无大能。”(16)这是较早质疑以文辞取士制度的言论。东汉末年蔡邕也曾上封事:“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经术,听政余,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当代博弈,非以教化取士之本。而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臣每受诏于盛化门,差次录第,其未及者,亦复随辈皆见拜擢。既加之恩,难复收改,但守俸禄,于义已弘,不可复使理人及仕州郡。”针对汉末新置鸿都门学以“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相课试”(17)提出批评,这是在制度上以辞赋教学、取士的最早记载,取士言“诗”则两汉不及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