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同构 地域文化与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应该是同构关系。毫无疑问,地域文化对文学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影响之一,是对创作主体——作家的影响。任何一位作家都出生、生长在某一地域,该地域的文学元素必然植入其记忆和心灵之中,这往往形成作家的“故乡”情结,从而又自然地渗透在其创作之中。有的作家因为仕宦或其他原因,离开故乡,寄籍他地,时间一长,第二或第三“故乡”的文化也自然影响其心灵和创作。 影响之二,是同一地域作家之间的交往以及地域作家群的形成。文学史上的流派,往往因文学风格、主张等相同而形成或被后人概括命名,但因地域相同而结合的文学流派也是重要的现象。特别是到明清以后,文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因为“地缘”关系,更容易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形成文学创作的“群”和“派”。例如“公安派”、“竟陵派”、“桐城派”等都是以地名作为流派之名,其开创者和代表人物都出自同一地域,后来的成员才扩展到其他地域。又如明末清初戏曲创作的“苏州派”,则全为生活在苏州的戏曲家。近年来,随着文学史研究的深入,地域作家群或流派陆续得到挖掘,例如有的学者就提出晚明诗歌中有“新安诗群”①,有“金陵六朝派”②等。 影响之三,是作家对题材内容的选择。一地有一地之山水,一地有一地之文化景观,一地有一地之人物,一地有一地之民情风俗。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在题材选择上,必然会将自己最熟悉的对象写入作品中。例如出生于徽州的汪道昆,在其《太函集》中,就有70多篇徽州商人和商妇的传记,其诗歌中也多有徽州景物的描写和吟咏。也有一些寄寓他乡或在某地短暂停留的文学家,同样将地方风物、人、事摄入笔端,李白晚年曾经流寓宣城一带,他的诗中,就有对九华山的赞叹,也有对桃花潭的情感抒发。至于现代文学作家,地域文化之于题材选择的影响更为明显,沈从文的湘西风情、老舍的京味小说等等,无不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影响之四,是地域文化观念在作品中的渗透。中国自秦汉以降,成为大一统的帝国,儒家思想文化在多数情况下占据着绝对统摄地位,思想史研究者关心和讨论的是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思想的变化,如从先秦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发展,但却忽略了在不同地域,其作为观念支配人心的程度深浅也不相同。例如在明代中叶阳明“心学”兴起,肯定“人欲”、尊重人的个性的思想已经蔚为时代思潮之际,地处崇山峻岭之中的徽州却仍然崇奉“朱子之学”和“朱子之教”,守节、殉节的妇女仍然被表彰。这些地域文化观念也必然渗透在文学创作之中,例如汪道昆的文集中,就有不少节妇的传记。对于理学的崇奉,使得徽州地域的文学呈现出一种矛盾的景象:一方面,由于重视教育,这里舞文弄墨者众,乃至有诸多的诗社、文社;另一方面,这里又没有出现在文坛有足够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这种矛盾现象的内在原因,乃在于该地域文化观念的相对滞后。 文学对地域文化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一,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往往是地域文化的显性符号。文学家因文得名,对本地域而言,是文化象征,是一份骄傲;对地域以外的人而言,是让人知晓、了解这个地域的符号,如杜甫之于成都,汤显祖之于临川和遂昌,吴敬梓之于全椒、南京。文学作品和作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的作品因为和地域密切相关,如苏轼咏西湖、王士祯大明湖赋《秋柳》,其对地域文化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符号作用,它们都让读者对作品产生或所写的地方生出向往之情。其二,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强化地域文化的自我特征,或者为地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一般而言,文学家在身份上往往是士大夫,他们有着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因之他们往往也是思想的代言人。就地域文化而言,文学家——士大夫无不具有强化地域文化自我特征的作用。由于具有士大夫的身份,文学家又对本地域的文化风尚起着示范作用,从而成为本地人仿效的榜样,地域文化的传统因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的特征也因此得到强化。另外,古代的文学家们往往会走出本地域。他们本来就是“精英文化”圈的成员,在入朝为官后,他们结交的都是士大夫身份的人士,彼此之间同气相求、互相影响,原有的文化观念在碰撞中发生变化,同时因为宦游而了解到他地的地域文化,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渠道(如致仕、退隐回乡,如与家乡的书信交流)而对其原先所属的地域产生影响,从而赋予地域文化新的内涵。 分而言之,地域文化之于文学、文学之于地域文化,彼此之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合而言之,二者又互为同构。就一个地域文化而言,文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情形有二:一是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参与地域文化的建构,这种参与,不仅有出生于本地域的文学家及其作品,也包括出生于其他地域却与本地域联系密切的文学家,他们或宦游本地,或长期寄居本地,或曾经短期来此游历。徽州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也体现了文学家参与建构的情形,如明代中叶的文学家屠隆曾任徽州府推官,他参加了汪道昆组织的“白榆社”,和徽州的乡绅多有交谊,彼此间诗文唱和。二是本地域的文学传承和传统。地域文学其实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文学史现象,特别是那些文化积累深厚的地域。一方面,一个地方因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必然有师承,教师往往既是学者,也是文学家,至少能诗能赋,他对于学生的文学影响就建立了文学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还有家族的文学传承,父辈对文学的爱好乃至成就,对于后代更起着熏陶作用。近年来,对于文学家族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实际上,文学家族恰恰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上的师承和家族传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域的文学传统,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层面和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