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陈世隆《宋诗拾遗》辨伪(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京)2014年2期 王媛 参加讨论

    3.清张豫章等《御选宋诗》
    《御选四朝诗》三百一十二卷,康熙皇帝御定,张豫章等奉敕编次,选录宋、金、元、明四朝诗,其中《御选宋诗》七十八卷。《御选宋诗》所选宋诗与《宋诗拾遗》收录之诗多有重复,而且有些重复显然是不正常。比如《御选宋诗》选苏籀之诗共五首,即卷一八《木犀花一首》、卷三一《游鼓山(孙子安见招)》、卷三九《和韩子苍梅花》、卷五一《次韵范子仪东山之什》、卷六七《仲秋苦热半格一首》。《宋诗拾遗》卷一五选录苏籀诗亦五首,与《御选宋诗》选目完全相同。《宋诗拾遗》不是普通的选本,而是如其书名所示,是带有拾遗补阙性质的总集,故所收绝大多数皆是名不见经传且无专集传世者。而苏籀有《双溪集》流传至今,《宋诗拾遗》收录苏籀之诗,本身就有点奇怪。更让人惊讶的是,苏籀《双溪集》卷一至卷五共有五卷诗,约三百首。如果说《宋诗拾遗》和《御选宋诗》分别独立从《双溪集》这三百首诗中选录,彼此竟然都选录五首,而且篇目完全暗合,这恐怕难以置信。而且,《宋诗拾遗》和《御选宋诗》不仅选诗相同,甚至连苏籀的小传也几乎完全相同。《宋诗拾遗》卷一五:“苏籀,字仲滋,文定公辙之孙。官至监丞,南渡居婺女三十年,有《双溪集》十五卷。”《御选宋诗·姓名爵里二》:“苏籀,字仲滋,辙长孙。官至监丞,南渡居婺女三十年,有《双溪集》十五卷。”两书的苏籀小传,除了“文定公辙之孙”与“辙长孙”在文字上略有出入外,其余文字一字不差。更有意思的是,小传中“南渡居婺女三十年”中的“女”字似为衍文,两书小传竟然连这个错误也完全相同,这充分证明,《宋诗拾遗》确实曾抄袭《御选宋诗》。
    《宋诗拾遗》抄袭《御选宋诗》的例证不止于此。比如,《御选宋诗》选苏过诗共两首,卷一五《小雪》和卷四九《送昙秀》。《宋诗拾遗》卷一四亦选录此两首。苏过有《斜川集》十卷,明初仍存,但清初编《御选宋诗》时已经不存,因此《御选宋诗》编者仅从《东坡题跋》和《事文类聚》中选录这两首诗。乾隆间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斜川集》,其中《小雪诗》见于卷一,原诗二十八句,一百四十字。《御选宋诗》从《事文类聚》中选录者仅是中间十句,五十字,而《宋诗拾遗》亦完全相同。又如,《御选宋诗》卷七一选录虞俦《和姜梅山》两首。两诗皆见于虞俦《尊白堂集》卷四,题作《姜邦杰以四绝见寄因和之》,原诗共四首,此为其一、其二两首。《御选宋诗》在四首中选录两首,并改题作《和姜梅山》。而《宋诗拾遗》亦载虞俦《和姜梅山》二首,选目和诗题竟完全与《御选宋诗》同。再如,穆修《穆参军集》今存,有诗五十余首,《御选宋诗》从中选录五首,卷三五载《和毛秀才江墅幽居好(十首录一首)》,卷四五载《江南春》、《灯》,卷六四载《贵侯园》、《玉津园》。《宋诗拾遗》卷二选录穆修诗亦五首,且选目完全与《御选宋诗》相同。而且,其中《灯》首句,《穆参军集》原作“杳杳有时当永恨,依依何处照闲眠”,《御选宋诗》选录时“杳杳”偶然误作“黯黯”,《宋诗拾遗》亦沿袭此误。凡此皆为《宋诗拾遗》抄袭《御选宋诗》之力证。
    4.清汪森《粤西诗载》
    《粤西诗载》二十五卷,清汪森辑,收录秦汉至明末与广西有关的诗作。《粤西诗载》载录白玉蟾诗共三首,卷六载《梧州江上夜行》(白真人集卷二)、《初至梧州》,卷一四载《除夕客桂岭》。《粤西诗载》从白玉蟾诗中选录三首与粤西相关之诗,是合情合理的。而《宋诗拾遗》所选录竟然不多不少恰好也是这三首诗,则是不可理解的。因为白玉蟾存诗超过千首,究竟以什么标准能选出这三首诗呢?显然,这三首诗并非选录,而是从《粤西诗载》中抄来的。《宋诗拾遗》抄袭《粤西诗载》的证据还不止此条。《粤西诗载》卷二二载曹亨伯《浔州行部》,据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一、祝穆《方舆胜览》卷四〇所载,此诗作者实当作陈亨伯。陈遘,字亨伯,永州零陵人,生平见《宋史》卷四四七。《粤西诗载》收录此诗偶然误作曹亨伯,《宋诗拾遗》卷九竟然沿袭此误,也作曹亨伯,这更进一步证明《宋诗拾遗》确实抄袭《粤西诗载》。
    5.厉鹗《宋诗纪事》
    《宋诗纪事》卷三载吕蒙正诗三首,《宋诗拾遗》卷一所载同。其中《鸿沟》诗有句云:“大抵关河须一统,可能天地更平分?”其中“关河”两字原作“华夷”。宋《记纂渊海》卷一九、《明一统志》卷二六所载皆然,清初《骈字类编》卷二五〇所载亦同。至康熙《开封府志》卷五“鸿沟”条引吕蒙正诗,始因避讳改“华夷”为“关河”,《宋诗纪事》据以载录。而《宋诗拾遗》竟亦作“关河”,可说是其抄袭《宋诗纪事》的铁证。
    厉鹗《宋诗纪事》卷一八载钱公辅《寄题翠麓寺呈伯强寺丞》,并注明出处为《惠山古今考》。今检《惠山古今考》卷七确有此诗,但题作《寄题惠山寺翠麓亭呈伯强寺丞》。诗句文字亦偶有不同,“呀然出户瞰山足,屹然数竿围上头”句,“屹然”原作“屹尔”;“山僧领我丐诗榜,诗未脱吻惊旋辀”句,“领”原作“顾”,“未”原作“来”;“何当一赋归去来,再款岩室空披搜”句,“空”原作“穷”。可见,《宋诗纪事》据《惠山古今考》载录时偶有笔误或改动,而《宋诗拾遗》卷四载录此诗,诗题与诗句文字竟与《宋诗纪事》完全相同,是为其抄袭《宋诗纪事》的又一力证。
    王士祯《居易录》卷一:“宋刻晁公遡子西《嵩山集》五十四卷。公遡,公武子止弟也。古赋一卷,神女庙赋最奇丽。诗在叔用、无咎之下,颇有警策。如:‘人生汉南树,风物剑西州。’‘一年风物仓庚报,万里乡心杜宇知。’‘万里艰难炊剑首,十年流落梦刀头。’又:‘秋江水清不胜绿,还与汉江颜色同。望中白鸟忽飞去,落日丹枫相映红。’(《秋江》)‘折得寒香日暮归,铜瓶添水养横枝。书窗一夜月初满,却似小溪清浅时。’(《咏瓶中梅》)‘征衣消尽洛阳尘,泣向东风拭泪痕。不及青春归有信,一年一到乐游园。’(《感事》)‘不见罘罳阙,于今已十春。素衣不忍弃,为有洛阳尘。’(《有感》)皆佳。”《嵩山集》卷二至卷一四共十三卷诗,共四百余首,王士祯从中摘录若干佳句和这四首诗。检《嵩山集》,其中《咏瓶中梅》诗题原作《咏铜瓶中梅》。且此四诗在《嵩山集》中的先后次序是:《感事》、《秋江》、《有感》、《咏铜瓶中梅》。王士祯摘录时随意调整为:《秋江》、《咏铜瓶中梅》、《感事》、《有感》。《宋诗纪事》亦载晁公遡这四首诗,出处标注为《嵩山集》。但所载四诗的诗题、次序皆与《居易录》同,而与《嵩山集》异,可知其实转录自《居易录》。《宋诗拾遗》亦载此四诗,诗题、次序皆同《宋诗纪事》,是为其抄袭《宋诗纪事》又一力证。
    陈世隆《宋诗拾遗》卷一八载吕祖俭《题史子仁碧沚(碧沚即芳草洲)》两首,其一云:“相家小有四明山,更葺桃源渺庵间。四面楼台相映发,一川烟水自弯环。”其二云:“中川累石势嵯峨,城外遥峰耸翠螺。旧说夕阳无限好,此中更得夕阳多。”厉鹗《宋诗纪事》卷五九所载相同。今考此诗实为楼钥之作,见《攻娩集》卷一〇,题为《史子仁碧沚》。《宋诗拾遗》与《宋诗纪事》同误。更奇怪的是,《宋诗拾遗》此诗前有小序,云:“子仁名守之,心非叔父弥远所为,著《升闻录》以寓规谏,避势远嫌,退处月湖,与慈湖诸公讲肄为乐。宁宗御书‘碧沚’字赐之。”厉鹗《宋诗纪事》此诗后则附录:“《宁波府志》:‘子仁名守之,心非叔父弥远所为,著《升闻录》以寓规谏,避势远嫌,退处月湖,与慈湖诸公讲肄为乐。宁宗御书‘碧沚’字赐之。’”这两段文字完全相同,不差一字,厉鹗是据《宁波府志》载录,而在《宋诗拾遗》中竟然变成了小序。细审此段文字,根本不可能是此诗的小序,因为显然不是当时人的口气。首先,直呼史弥远之名,显然不符合当时人称呼的惯例,而更似后世人追述。而且,宁宗是庙号,无论是吕祖俭还是楼钥,逝世都早于宁宗。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小序?今查文徵明《甫田集》卷二二《跋宋通直郎史守之告身》载:“守之,郢人,越国公浩孙,卫王弥远之侄。仕不甚显,人鲜知者,而家传载其事颇详。谓其志行不苟,尝心非其叔父弥远所为,著《升闻录》以寓规谏……又谓其避势远嫌,退处月湖,与慈湖诸公讲肄为乐。宁宗书‘碧沚’字赐之。”则此段文字实源自家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