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祖道是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祭祀路神的仪式,包含“祖”与“饯”两个重要环节。古人重土畏迁,祖道仪式象征意味浓厚,可缓解出行前的紧张心理。祖饯时人员聚集,形成特殊的公共空间,仪式便附带强调等级秩序、联络人际关系等社交功能。祖道仪式最初以“敬神”“娱神”为目的,之后宗教意味逐渐减淡,世俗性的“自娱”功能加强,娱神变为娱己,与神灵交流转而为社会人际交流,祖道简化为饯行,各种表达别离情感的艺术形式遂应运而生,并最终与古老仪式相分离。 关键词:祖道 祖饯 仪式 功能 文体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代礼俗与汉代文体关系研究”(09CZWO2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1003332)及面上资助(20100480712)“礼俗中的文体与文学” 作者简介:郗文倩,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福州350007) 祖道是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祭祀路神的仪式。古人出行道路险恶,交通不便,长途旅行穷年累月, 旅途常常伴随着危险,故出行前祈求神灵保佑成为缓解紧张情绪的重要方式。秦汉时期交通状况有很大改观,社会心理从重土畏迁转而向慕远行,也多有不远万里开拓迁徙的情况,但总体说来,由于交通、医疗等条件的限制,更由于以定居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社会长期所形成的讲究“定”、“静”而“安”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心理阻力,秦汉人对远行仍充满犹疑乃至畏厌。[1]因此,时人出行延续早期祭祀路神的道祭仪式,与之相关的祝辞也被保留下来。祖道除了祀神仪式外还有饯饮等礼仪活动,汉代以后,饯饮在整个礼仪活动中的分量渐渐超过祀神,祖仪也由原来的祀神娱神变成群僚聚会、宴饮歌舞、赋诗唱和的群体性活动。礼仪活动为人们吟诗作赋提供了交流空间,离情别愁也为这种聚会增加了情感因素和人文色彩,这直接带来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以及诗歌类别——祖饯诗。对于祖道以及与祖饯诗的关系,已有研究者关注[2],然而,祖饯仪式如何由宗教仪式转而为群体社交活动,此一过程中仪式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仪式为个人道德形象、文学才华的塑造和展示营造了怎样的公共空间,它又是如何促成相关文体的产生?这些问题尚缺乏讨论,笔者将对此加以探索。 一 何为“祖” 祖是一种古老的出行礼仪,秦汉时期又称“祖道”。《诗经·大雅》中有两首诗记载了这一活动,《烝民》:“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韩奕》:“韩侯出祖,出宿于屠。”[3]另外《左传》昭公七年载:“襄公将适楚也,梦周公祖而行”。[4]《风俗通义·祀典》:“祖者,徂也。”[5]《尔雅》:“徂,往也。”这或许是祖道仪式得名的由来。又郑玄云:“祖,始也,行出国门,止陈车骑,释酒脯之,奠于軷,为行始也。”杜预注:“祖,祭道神。”强调祖的仪式意义。[6]从各种史料看,祖道仪式全程如下:先堆土台像山形,树草木为神主,叫做軷,如《说文解字》释“軷”:“出将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立坛四通,树茅以依神为軷。”之后,祀神以萧草牲脂等祭品。《诗·大雅·生民》:“取萧祭脂,取羝以軷。” 郑注:“軷,道祭也……取萧草与祭牲之脂,爇之于行神之位,馨香既闻,取羝羊之体以祭神。”[7]再以车骑碾过軷坛,被称为“範(犯)軷”,以示一路无险难。《说文》:“既祭軷,轹于牲而行为範軷。”《周礼·夏官司马·大驭》记王出入,“大驭掌驭玉路以祀,及犯軷,王自左驭,驭下祝,登受辔,犯軷,遂驱之。”郑玄注:“行山曰軷。犯之者,封土为山象,以菩、刍、棘、柏为神主。既祭之,以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8] 除指称上述出行祀神仪式外,古时丧者出门仪式也称“祖”。《礼记·檀弓上》引子游曰:“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即远也。”[9]《仪礼·既夕礼》:“有司请祖期。”郑注:“将行而饮酒曰祖。”贾公彦疏:“此死者将行亦曰祖,为始行,故曰祖也。”[10]秦汉时期人们将死亡看作是去往另一个世界的迁徙出行,故祖有二义,仪式亦相似,《礼记·檀弓》:“及葬,毁宗躐行,出于大门,殷道也。”郑笺:“毁宗,毁庙门之西而出,行神之位在庙门之外。”[11]行,指行神,此言将葬,柩不从庙门出,而毁庙门西墙,并践踏行神之土坛而出,保路上平安。至魏晋时“死者将行曰祖”仍是流行的说法,如陶渊明《祭从弟敬远文》有“乃以园果时醪,祖其将行”的文句。嵇含《祖赋序》亦谈及这一流行观念: 说者云:祈道请道神谓之祖。有事于道者,吉凶皆名。君子于役,则列之于中路;丧者将迁,则称名于阶庭。[12]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出行祖道较之亡人出祖要频繁的多。 古代交通以陆路为主,故“軷”主要是指走陆路时的祭神仪式,“水行曰涉,山行曰軷”[13] 不过,既然出行难免跋山涉水,故一并以祖軷称之。 祖道仪式与其他祀神仪式一样,都是以娱神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故“祖”也是护佑出行的道神名称。在汉代人的神灵谱系里,祖为远古历史人物,一说是共工之子,如《通典》引《白虎通》:“共工之子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14] 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引《礼传》所述文字与此全同。但东汉后期则又出现祖神是“累祖”的说法,如《宋书》卷十二《律历中》引崔寔《四民月令》曰:“祖者,道神。黄帝之子曰累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15]这一说法似乎在汉代以后很有影响,《文选》卷二十“祖饯”李善注也引崔寔《四民月令》曰:“祖,道神也。黄帝之子,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1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