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 《谪居三适》是苏轼贬谪海南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三首,后世对这组诗的唱和与拟作,是苏轼诗歌接受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很有讨论的必要,但尚未见专门探究的文章。 《谪居三适》体现哲学意蕴 诗以“三适”为题并非始于苏轼。白居易即有《三适赠道友》,诗中提出了足适、身适与心适,苏轼的《谪居三适》很有可能受此影响。但是苏轼不把“心适”与世俗感受相对举,而是将它艺术地融入到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之中,由台前退居到幕后,作为世俗“适”的内在动因统摄全诗。 《谪居三适》写的是生活小事,重在人生体悟。理发、坐睡、濯足本是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举动,苏轼却赋予了它们深刻的内涵,使之成为摆脱世俗桎梏的象征和抵达心灵自由的途径。在精神自适的指引下,寻常行为都充满了哲学意味。可以说,这三首诗不仅体现出苏轼自黄州以来逐渐形成的苦中寻乐、达观超脱的人生智慧,而且标志着苏轼在颠沛流离、无所可用的晚年,精神上已经达到自由无碍的境界。 《谪居三适》与养生也有一定关系。宋陶谷《清异录》“小太平”条记载:“郭尚贤尝云:‘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大要,梳头、浴脚是也。’”清路德《柽华馆杂录》“清晨理发”云:“每晨以二百篦为率,至少亦须百篦,不惟清火,兼能祛风,东坡以此为三适之一,良不诬也。”李东阳《书陈大参六嬉图诗卷后》云:“东坡三适,山谷四休,皆有诗。适以处变,休以养生,事异辞殊,然皆达人君子事也。” 实则“三适”兼有“处变”与“养生”的双重意蕴,即以兼养有形之身与无形之神的方式,从容面对谪居中物质匮乏与精神困厄的双重考验,达致身体的康泰与精神的健旺及身心平衡,在此基础上乃能实现一种对世俗苦难的全面超越。因此,东坡“三适”颇合于古代知识分子的一般处境,堪称士大夫修养范本。 后世诗人对“三适”的唱和与拟作 作为“达人君子之事”的表达,《谪居三适》以其饱含文人意趣又富有生活情趣,兼具精神性和生活化的独特面貌,引起了当时和后世诗人的唱和与模拟。首先苏辙即作有 《次韵子瞻谪居三适》。宋代唱和此组诗的另有李纲和张九成。清代有龙燮、方登峄、周长发、齐召南、赵希璜、樊增祥等人。另外,金代赵秉文有 《拟东坡谪居三适》,清代韦谦恒有单首《午窗坐睡次东坡韵》。同时还有其他诗人以“三适”为题进行写作,如宋陈造《旅馆三适》,清张世进《闲居三适》。这些作品有的谨依原题写作,有的则开拓出新的“三适”领域,如赵秉文《拟东坡谪居三适》分别写“旦起咽日”、“午窗曝背”、“夜卧炕暖”;赵希璜 《舟中三适用东坡谪居三适韵》分别写“早晴”、“午风”、“夜月”;张世进《闲居三适》分别写“剃头”、“摘耳”、“按摩”等。 总观这些诗作,它们有如下共同点:一是无论谨依原题唱和,还是另成一系,取材都是日常生活或艰苦环境里的寻常之事,经过诗人的创作使它们获得了审美与哲理的特殊意味。二是在“三适”的大标题下,另设有三个独立而成体系的小标题,作为组诗,它构造了一个“有意味的形式”。纪昀曾批评苏轼 《谪居三适》:“题有纲目,开后人俗态。”俗与不俗另当别论,但纪昀的“题有纲目”恰是点出了这组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三是依原题唱和苏轼《谪居三适》的诗作,没有单纯和韵而不和意的,都是在次韵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苏轼原诗思想的影响——仅苏辙《夜卧濯足》次韵而写己意,是个例外——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点,因为宋代以后的诗歌往往和韵而不和意。这更多体现出的是后世文人对苏轼《谪居三适》所传达的文人意蕴的认同与继承,他们乐于将苏轼开创的这组主题固化下来,从而成为表现文人意趣的重要题材。于是“三适”便超出了“谪”的境遇限定,为文人所普遍接受。 在唱和《谪居三适》的诗人中,确有一部分诗人与苏轼有过类似的遭遇:除苏辙外,李纲、张九成、方登峄等也都遭受过贬谪、流放,其唱和之作都作于贬谪流放期间。相似的人生境遇,使得这部分人的唱和之作在思想深度上与苏轼更为接近。其中方登峄的唱和之作尤其富有感染力。方登峄,字凫宗,号屏垢,是顺治十六年(1659)“南闱科场案”流放宁古塔的方拱乾的孙子。因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方登峄及家人被流放黑龙江卜魁 (今齐齐哈尔),最终卒于塞外。他的《东坡有〈谪居三适〉诗,用其题,并效其体三首》即作于流放期间。流放地环境艰苦异常,他以细腻平实的语言写出了自己亲身体会到的“三适”。他的《旦起理发》云:“发短安可梳?爬搔用两手。临风十甲弹,飕飕落尘垢。……不栉亦不冠,咄咄头童叟。”连理发的梳子都没有,只能用手代替,境遇不免窘迫,但仍有兀傲之气。《午窗坐睡》云:“何褥复何茵?团絮结如草。跏趺倚木壁,百虑时一扫。”虽团絮凌乱,但心绪平和。《夜卧濯足》云:“我足何所经?泥滓与冰雪。我足何所有?茧重复胝结……晨起杖及门,余温在双屧。”虽然屡受风霜,却有快慰之处。这些诗作与其他闲适处境中诗人所写的“三适”相比更具深度,比苏轼在《谪居三适》中所体现出来的平和乐天、洒脱旷达的认同度更高,更可证明苏轼《谪居三适》给后人带来的精神慰藉和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