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乡间风景”的发现——周作人早年文学观念与散文文体的生成(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鲁迅研究月刊 丁文 参加讨论

    四、结语
    面对周作人日记的史料功能与文学特质,研究中往往重视前者而忽略后者。而早年日记中叙述者以清新口吻与活泼心情来讲述一段精彩纷呈的少年生活,却使人很难对其间的文学性视而不见。
    从周作人日记中颇引人注目的风景描写入手,会发现此类完全可视作散文小品的片断,一开始也许只是偶成的效果。如他这样描述首次院试入场的前夜:“天低欲雨,无星无月,色如墨染”(82),仅十二字的天象描写,仿佛正是对于考前因把握不大而产生的茫然、恐惧心理的极好暗示。而第一次童试落榜后,他形容这样一个雨夜:“夜大雨数阵,北风甚烈,雨点颇大,大似中夏光景。夜半小雨,梁宅园竹被风摩戛作声,颇搅人眠”(83),以错乱奇特的季节感受暗示落第后的烦乱心境。当他即将投入第二次童试的准备时,在十六岁生日当天,他看见了一个美丽的清晨:“晨,越见瓦上雪厚寸许。窗前双木犀,一望皎洁如玉树临风。又见千万楼台,参差可爱,真可谓樨窗雪景也……少顷雪止,映书明甚,此古人之所以映雪读书也,越中俗谓开雪眼”(84)。
    联系到日记主人这一时期的科举经历,他无法被取代的个人感受使其目睹独一无二的风景,而将此情此景搬至纸面的过程,则酝酿出主观色彩十分鲜明的景物描绘,制造出一种不明言心境却以风景图解心境的客观效果,可谓情景交融达到圆融无间的典型片断。
    这些多年前积淀的观察与描写,数十年后往往稍作铺陈便演变成华彩章节。如1924年《故乡的野菜》中一段既清新又浓丽的描写: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
    实际上这一段落却是对二十多年前日记中文言片断的白话翻写:
    食草紫,杭呼金花菜。(85)
    尝草紫。叶如商陆花,如蚕豆,农人种之以粪田。越人以咸菜卤瀹之,佳美可啖。三月则老,不可食矣。(86)
    当周作人以白话为工具后,日记中的文学片断一经改写便使得原本语言和意境不乏贫血之虞的白话散文具备了“艺术之美”。作为现代美文理论提倡者与实践者的周作人,曾以日记形式进行着现代散文“前文本”的写作实践。尚未取得成功的诗歌写作,给予他提出文学观念“生活之艺术”的实践与审美的训练,同时也让他转投散文时,有可能在白话中“加入古文(词及成语,并不是成段的文章)”的成分,酿造出“理想的国语”(87)。而浅近文言与有涩味的白话之间界限本不甚明晰的差异,使他无论在意境还是语言上都借力诗歌颇多。
    但这样的积累不仅要经历很长的过程,更有赖于白话文风云际会时代的来临。因此我们在周作人的早年日记中,尚且看不到纯文学散文的成型篇章,而只是在一种极简风格的片断描写逐渐熟练之后,作者将十数字、数十字的片断扩充为几百字的成型段落。如辛丑二月对于游禹陵经历的描述(88),对行程记载甚详,视之为微型游记亦无不可。
    总之,早年日记写作孕育着今后周作人散文的多元可能性,而日后散文的诸多特质也多在此时习作中能够找到源头。当我们发现一位14 岁少年面对一片“山环水绕”、“鸟语花香”的山岭幽景时,竟发出了想要“隐居”其间、“终老”于此的慨叹(89),我们会惊奇作者的早熟,同时也会意识到这不过是少年人对先贤隐逸志向故作老成的模仿,而周作人思想中的避世隐逸脉络或许从中已可窥见源头。当然越到后来,周作人日记中的风景小品越加自然,如辛丑正月十六日对风景幽绝的东湖之行不仅记叙清晰流畅,在景物鉴赏中也不再出现扮演深沉的简单模仿,而是娴熟掌握了如何寓恬淡抒情于景色白描的手法。或许很多作者要到五四以后方才拿起白话美文之笔,但周作人却在约二十年前便以日记作为风景观察与写作训练,悄然却有效地进行着文章功力上进展迅捷的试验了。
     
    注释:
    ①笔者曾撰《周作人科举经历考述》(《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1期),探讨科举经历在周作人早年生平中的位置。
    ②己亥十月二十六日日记,鲁迅博物馆藏《周作人日记》(影印本)上册,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本文所采用周作人日记材料均出自此本,以下简称《日记》。
    ③庚子四月初八日,《日记》第134页。“南镇”即“禹穴”,“立石,署曰‘天南第一镇’,在香炉峰下。春初游人士女如云”,见范寅著、侯友兰等注:《〈越谚〉点注》,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④庚子寒食日记,《日记》第121页。
    ⑤戊戌四月初八日:“下午往游西湖左祠、岳坟二处”,《日记》第8页。
    ⑥辛丑正月十六日:“武林有西子湖,而此名东湖”,《日记》第195页。
    ⑦周作人戊戌四月初八游西湖,“杭俗以初八为大佛诞”,两年后(庚子四月初八日)他忆及那天“西湖放生者甚多,故武林士女倾城出游”,《日记》第134页。
    ⑧如庚子三月初三日提到田叔禾《西湖游览志》、《西湖志余》(《日记》第120、121页),此后又在日记中又不止一次提及阅读二书。
    ⑨己亥二月初三日“偕叔辈登舟往兰亭”,《日记》第42页。
    ⑩周作人日记中曾记载庚子正月初一“大哥往开元寺数罗汉,名曰‘宝涯尊者’”,正月初五周作人“又往开元寺数阿罗汉,名‘光英尊者’”,《日记》第107、108页。
    (11)庚子四月十七日,《日记》第138页。
    (12)辛丑二月二十日,《日记》第211页。
    (13)辛丑五月初九日,《日记》第237页。
    (14)辛丑正月初九日,《日记》第192页。
    (15)庚子五月二十六日,《日记》第146页。
    (16)戊戌闰三月廿三日,《日记》第8页。
    (17)己亥十月二十六日,《日记》第83页。
    (18)甲辰日记:“三次之扫墓”,《日记》第400页。《越谚》中也有“上元之前,儿孙数人,香烛纸锭果盒谒墓”,名曰“拜坟岁”,《〈越谚〉点注》,第262页。
    (19)(20)《〈越谚〉点注》,第262、266页。
    (21)周作人1946年在老虎桥监狱中作《往昔三十首·东郭门》,忆及当年行程时有“水程五十里,春游正及辰。待得缓缓归,天色近黄昏”,王仲三笺注:《周作人诗全编笺注》,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22)甲辰日记:“三次之扫墓”,《日记》第400页。
    (23)周作人:《儿童杂事诗·甲之九·扫墓三》,《周作人诗全编笺注》,第185页。
    (24)周遐寿:《鲁迅的故家》,上海出版公司1953年版,第229页。
    (25)周作人:《北平的春天》,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第7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26)己亥正月十五日,《日记》第37-38页。
    (27)庚子正月十四日,《日记》第110页。
    (28)己亥三月初七日,《日记》第48页。
    (29)己亥十月十六日,《日记》第78页。
    (30)己亥正月十五日,《日记》第37页。
    (31)己亥十月二十六日,补叙为己亥十一月二十八日所加,《日记》第83页。
    (32)据周作人晚年回忆:“周家墓祭的规矩,拜坟岁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鲁迅的故家》,第223页。
    (33)如庚子三月初九日:“余与三十叔作赞,祭文甚短,每首只十数句耳”,《日记》第122页。
    (34)“伯撝仲翔诸人共作越城鄙夫扫墓竹枝词,惜诗未记录”,《鲁迅的故家》,第232页。
    (35)己亥三月初三日,《日记》第47页。
    (36)辛丑正月初十日,《日记》第192-193页。
    (37)辛丑二月廿二日,《日记》第211-212页。
    (38)己亥十月初二日,《日记》第72页。
    (39)己亥十月十六日,《日记》第78页。
    (40)辛丑年日记后附“柑酒听鹂笔记”,《日记》第268、285、289-293页。
    (41)如己亥正月十二日周作人作《春雨记所见》,在眉批处他对此诗自评说“上六句庸,无甚意义,且多集凑,故易之”,《日记》第35页。
    (42)辛丑二月十七日“迂道往戒珠寺一游”,《日记》第208页;作有《[菩萨蛮]辛丑清明游戒珠寺望黄琢山率赋》集句(见“柑酒听鹂笔记”),《日记》第289页。
    (43)如辛丑正月周作人送别大哥后作《送戛剑生往白(步别诸弟三首原韵)》,而在此之前他先有《[菩萨蛮]送戛剑生往秣集句》,之后才写下这一唱和之作。
    (44)《日记》第294-295页。
    (45)庚子三月十七日,《日记》第126页。
    (46)庚子七月廿二日,《日记》第157页。
    (47)己亥十一月十二日,《日记》第88页。
    (48)分别为己亥十月初九日、庚子三月廿四日、辛丑八月廿九日,见《日记》第76、128、252页。
    (49)己亥十月初九日,《日记》第76页。
    (50)周作人:《苦雨》,《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第451页。
    (51)见庚子二月十五日日记,《日记》第124-125页。
    (52)辛丑正月廿五日,《日记》第198-199页。
    (53)周作人:《北平的春天》,《周作人散文全集》第7卷,第142页。
    (54)己亥正月十三日,《日记》第36页。
    (55)这种思想上的旧痕即便在其赴南京读书后仍可寻到踪迹,如他认为孙君培咏鸦片集句“颇佳”(壬寅正月廿八日),《日记》第316页。
    (56)《日记》第286页。
    (57)壬寅三月廿二日日记后有“十九日作诗一章附此”,《日记》第330页。
    (58)(59)周作人:《生活之艺术》,《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第514、513页。
    (60)周作人:《老虎桥杂诗补遗·吾家数典诗六首·其四》,《周作人诗全编笺注》,第55页。
    (61)庚子三月初五日,《日记》第121页。
    (62)庚子三月初九日周作人抄录过《鉴湖竹枝词》中的“露霜展谒先贤兆,诗学开科愧未传”,《日记》第122页。
    (63)周作人:《儿童杂事诗》“甲编附记”,《周作人诗全编笺注》,第198页。
    (64)辛丑二月二十日,《日记》第210-211页。
    (65)《日记》第37页,“伯”字原文如此。
    (66)己亥十月十八日,《日记》第79页。
    (67)庚子三月十六日,《日记》第125-126页。以上三处画线均为笔者所加。
    (68)己亥十月十八日,《日记》第79页。最初周作人在日记正文之外补充文字极少,自此日开始出现耐人寻味的补记内容。
    (69)周作人:《国语文学谈》,《周作人散文全集》第4卷,第485页。
    (70)周作人:《〈燕知草〉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5卷,第517页。
    (71)周作人:《〈杂拌儿〉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5卷,第456页。
    (72)己亥十月二十六日,日记第82-83页。
    (73)庚子三月十六日,《日记》第125-126页。
    (74)此则日记连同部分补记被冠以“庚子扫墓日记”之题,收入《周作人散文全编》第1卷。
    (75)如辛丑正月廿五日周作人送别鲁迅时“执手言别,中心黯然”的情境,他认为可用李白诗句“去影忽不见,踌躇日将曛”作为恰切形容,《日记》第197-198页。
    (76)庚子三月初三日,《日记》第120-121页。
    (77)如庚子三月廿四日、庚子四月初八日(《日记》第128、134页)对杭州往事的追忆。
    (78)周作人往往于时隔多日对以前日记进行批注自评。如辛丑四月一日评点庚子四月十五日对于四野蛙声的描写“如画”、“回忆其景,尚出目前”(《日记》第137页);辛丑正月廿一日评点庚子四月廿八日有关大风的描写“回忆当时情景宛然”(《日记》第141页)。这样的练习与自评,使他的文字处在不断自我监督的进步过程中。
    (79)如辛丑二月初七日他在日记中“补录”道:“下午购得鲜吐銕一盂,瀹食之,味极似螺,不甚佳,予拣得活者数枚养于瓷盆中”,《日记》第205页,表现出一种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趣。
    (80)庚子三月十八日:“连日大雨,畦岭皆成泽国。土人以车戽水使干,而后以网乘之,多有得者,类皆鲚鲤之属也。十八日记”,《日记》第126页。
    (81)郁达夫:《良友版新文学大系散文选集导言》,《郁达夫全集》第六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页。
    (82)己亥十月初四日,《日记》第73-74页。
    (83)己亥十一月十五日,《日记》第90页。
    (84)己亥十二月初一日,《日记》第96页。
    (85)戊戌二月廿八日,《日记》第5页。
    (86)庚子二月三十日,《日记》第119-120页。
    (87)周作人:《理想的国语》,《周作人散文全编》第4卷,第288-289页。
    (88)辛丑二月初五日,《日记》第202-204页。
    (89)己亥正月十五日:“倘得筑以茅屋三椽,环以萝墙一带,古书千卷,同志数人,以为隐居之意,而吾将终老乎其间。”《日记》第37-3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