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唐宋互参论”辨——厉鹗“宗唐说”献疑(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浙江学刊》2014年第四期 夏飘飘 参加讨论

    三、厉鹗与唐音的渊源
    其实,让读者产生厉鹗乃“唐宋互参”之猜想的一个原因可能在于他的山水诗创作。清人王昶《蒲褐山房诗话》谓:“所作幽新隽妙,刻琢研炼,五言尤胜,大抵取法陶、谢及王、孟、韦、柳,而别有自得之趣。莹然而清,窗然而邃。撷宋诗之精诣,而去其疏芜。”[14]民国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亦云:“思笔出于宋人,而不失唐人之格韵。”[15]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至晚唐乃古代中国山水诗创作的高峰期,后世历代诗人莫不瞻仰与模仿。而厉鹗又是一位以山水诗闻名的诗人,其诗歌有王、孟、韦、柳的影子,或略有唐人风韵都是可以理解的,换言之,这种所谓“风韵”在凡山水诗人身上都能多少寻其踪迹。再者,为诗之道,大都是由初期对前人的诗歌的参透与描摹开始,刚开始的欣赏与模仿总是不拘流派、风格,凡诗歌大家皆略涉猎,方日渐成熟,直至有自己的风格或鲜明的宗法意识。例如查慎行,起初也是于唐之杜甫、自居易、韩愈等大家皆有所得,但真正创作成熟后的瓣香所在亦尤苏轼一人,故称其为宗宋大家。所以,我们不能将王昶的“大抵取法陶、谢及王、孟、韦、柳??撷宋诗之精诣”与徐世昌的“思笔出于宋人,而不失唐人之格韵”,简单地理解为这便是“唐宋互参”了。
    另外,笔者还注意到厉鹗不否定唐诗的一些外在原因,应是与康熙朝杭人宗唐之风有关,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如蒋淑[16]、徐逢吉[17]、吴允嘉[18]恰恰是厉鹗的授业恩师、亲朋好友。厉鹗曾为蒋淑撰《蒋静山诗集序》:
    (蒋淑)独喜为诗,从先辈毛稚黄先生学诗??暇则取唐人诗读之,最工五七言律,严于格调,余于性情,宁平易而不务险涩,盖稚黄先生之得派于云间陈黄门者,流风故未坠也。中年以后,屡遭郁攸,慨然曰:“给吾诗者,天能厄之,终不能厄吾诗。”乃徙居城东,其地风土闲旷,饶水竹,丰蔬瓜,先生乐之。岁丙申,予昏于蒋氏,先生为予妻之世父,屡得从先生论诗。见先生贫且老,或不能给朝哺,而胸臆坦然,无蹙迫伊忧之状,终不欲以非分取一丝一粟。与人交,竟数十年,与一语之欺有谩。然后知先生殆古之有隐德者,益足征其诗之称心而言矣。噫!今世操不律为诗之士,少窥声病,即挟其技走四方,务妍悦人耳目,以要名取利。诗而贾,孰若先生之贾而诗也哉?况其始于贾而终于隐也。[19]
    毛先舒乃清初杭州“西泠十子”之一,而“西泠十子”则又是明清之际主张复古宗唐诗论的云间派的延伸。毛先舒守的是唐人门户,抑竞陵而扬七子,故从其学诗的蒋淑自然也是属宗唐之列。蒋淑宗唐的诗学倾向反映了自“西泠十子”之后康熙朝杭州诗坛的诗歌风尚。而厉鹗在《懒园诗钞序》中又对这一情况作了更详细的介绍:
    往时,吾杭言诗者,必推西泠十子。十子之诗,皆能自为唐诗者也。承其学者:吴丈志上、徐丈紫山师张先生秦亭,蒋丈静山雪樵、陈丈懒园师毛先生稚黄,沈丈方舟独师岭南五子,而说亦与十子合。诸君之诗,声应节赴,宫商欣合,故流派同而交谊亦日以笃。予齿视诸君最少,有倍年之敬,而诸君皆折节下予。[20]
    从这段话中可知徐逢吉、吴允嘉、蒋淑等当地较为知名的诗人都沿袭了顺、康时期西泠十子的遗风。论年龄资历,这些诗人都是厉鹗的师长,正如厉鹗所言“齿视诸君最少,有倍年之敬,而诸君皆折节下予”;论交情,如徐逢吉、吴允嘉都曾指导过厉鹗诗法或有提携之恩情,而蒋淑则更是厉鹗妻之世父,有姻亲之好。厉鹗内心对这些前辈是充满敬意与感激的。同时也说明,从文学渊薮和诗学路数的熏陶与诗法上而言,厉鹗早年接受的多为宗唐派的理念。但随着自我辨别意识与诗歌宗尚倾向的成熟,厉鹗本人并未屈服于唐音的披靡之势。这场与诗坛前贤的论交讨教之于厉鹗而言,其斗争博弈的成分大于吸纳接受的成分,因为他在前人宗唐的大趋势中另辟蹊径地走出一条宗宋的路子。虽然厉鹗后来与唐音渐行渐远,但考虑到蒋淑等前辈对唐音的推崇及其授业之功,同时也是出于对师长的尊重与敬仰,厉鹗几乎没有公开对唐诗加以鄙薄与否定。唐音固有的精华及蒋、徐、吴等师长对唐音的偏爱都导致厉鹗不会有因尊宋而大力绌唐之举。但这种态度仅仅停留于一种对客观局面的默许,却不意味着厉鹗本人内心对唐音已经达到尊崇的地步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厉鹗乃清代宗宋诗人的典型是无需再论的事实。厉鹗未有贬低唐诗,亦未因扬宋而抑唐也是事实。但不少学者将这种不忽视唐诗、认可唐诗的可取之处直接等同于主唐、宗唐,却并不完全正确。厉鹗以较为公允的态度看待唐诗,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宗唐派,也不意味着他便是确立了所谓的“宏通的宗唐宗宋观”、“唐宋互参”云云之论。虽然个别评论家如王昶、徐世昌曾提及厉鹗的山水诗中有唐诗的因子,但这在厉鹗整体的诗歌宗法倾向上是较为细微的因子。而至于当代学者们认为厉鹗的“唐宋互参”,在笔者看来这是将厉鹗与唐诗之间原本微小的关系过于放大,才导致他们得出厉鹗对唐诗的态度已经达到了“宗唐”之地步这样的结论。总之,笔者认为,作为浙派中后期巨匠的厉鹗不鄙薄唐诗,甚至承认唐诗的精妙这些做法,都不足以影响他在实际创作中是宗宋派的事实,也不足以将他归入“唐宋互参”的阵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