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甲午战争与近代诗风之创变(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4期 左鹏军 参加讨论

    (二)诘问战败原因,呼唤杰出人才
    甲午战争的惨败,说到底是清政府对外关系、总体战略的失败。但从局部战场的战术运用与指挥能力方面看,那些贪生怕死、畏葸不前、逃跑投降的将领也是战败的重要原因。许多诗人对此现象予以揭露和批判。例如黄遵宪《悲平壤》写平壤守将叶志超等人逃跑投降:“天跳地踔哭声悲,南城早已悬降旗。三十六计莫如走,人马奔腾相践蹂。”(24)陈玉树《甲午冬拟李义山重有感》写叶志超谎报战捷、临阵脱逃的丑陋行径:“急避天骄夸上策,虚传露布诳中朝。纶扉衣钵秦长脚,幕府裙钗楚细腰。”(25)另一个倍受嘲讽讥刺的人物是慷慨请缨赴辽东抗敌、战斗甫一开始便首先逃跑的吴大澂。黄遵宪在《度辽将军歌》中以诙谐讽刺的笔法表达愤慨之情,揭露其大言误国、庸碌无能的本质:“待彼三战三北余,试我七纵七擒计。两军相接战甫交,纷纷鸟散空营逃。弃冠脱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26)陈玉树《乙未夏拟李义山重有感》之二也是讽刺吴大澂的:“预买毛锥书露布,时挥羽扇诩风流。……一败顿教粮械尽,也应无面返湘州。”(27)此类诗作刻画逃跑投降将领,揭露清军虚弱本质,在激发义愤、令人齿冷之余,又能引发对于战争结果、国家局势的深入思考。
    一些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描绘甲午战争主要经过及严重后果,而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反思和诘问清政府对日求和政策、对敌避让作法的利弊得失。清政府经常性的摇摆不定、首鼠两端,最后只能在日本的处心积虑、步步紧逼之下落入早已设好的陷阱。周锡恩《悲田庄》对这种局面进行犀利的讽刺:“不能再战只言和,岁币古来无此多。常恨朝廷不主战,主战如此将奈何?”(28)朱国华《与友谈乙未事有感》也发出感慨:“割鸿和局知输楚,封豕贪心未靖吴。铁错已成无再铸,珠崖虽弃岂全图?”(29)顾燮光《秋愤》也对清政府采取和戎政策提出严厉斥责:“自古和戎无上策,素餐真愧列朝班!”(30)果尔敏《有感三首》云:“决裂原非计,因循亦可嗤。岛夷诚有技,上国讵无为?”又云:“有谁真壮气,相共挽颓风?开府虚良佐,筹边赖巨公。古今贤将相,几见议和戎?”(31)刘继增《后感时六首》对割地赔款之举进行批判并提出加强内治亟图自强的主张:“毕竟自强须内治,漫劳剜肉补新疮。”(32)这些作品既清醒分析了清政府在对日政策上进退维谷、和战两难的尴尬处境,又对目光短浅、不思振作的行为提出批评,中多发人深省之语。
    针对日本紧逼侵略的局势,诗人们呼唤力挽狂澜、救国危亡的英雄人物能够出现,共同拯救国家民族。吴保初《闻东事有感》云:“行见扬尘东海上,更谁投笔请长缨?”(33)陈寅《感事》云:“儒冠自古元无用,士气于今实可哀。大展荩才持国是,中朝谁是出群才?”(34)萧诗言《感事》云:“四海茫筹饷,三军苦枕戈。何时酬敌忾,万国听铙歌?”又云:“挑衅非良策,劳师重远征。寄言诸将帅,众志可成城。”(35)这些诗作在国家政治危机、军事危难迫在眉睫的关头,传达出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反抗精神。
    接连发生的军事危机、领土危机和政治危机,促使人们不得不清醒认识当时中日关系的真实状况,通过对国家政治处境和对外关系的反省,更加准确地认识日本的行径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些诗人通过对甲午战争初起之际朝鲜局势的展现,表达对中日关系、国家局势的认识。张罗澄《纪韩事三首》及诗序对朝鲜局势变化、日本进行干涉、甲午战争起因进行了详细描述,诗中多处加注说明,体现了纪实存史的创作观念。陈玉树《甲午冬拟李义山重有感》云:“筑紫封豨沸海波,无边烽燧照新罗。……句骊弃后陪京震,敌垒高临太子河。”(36)真切描绘了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入侵的紧张局势。李大防《哀韩篇》以感伤忧愤之情表现朝鲜被日本侵占、中国属国地位丧失的残酷事实:“矗矗风云生亚陆,日人欢笑韩人哭。……世界新增亡国史,故宫惨咏《黍离》篇。”(37)高淞泉《感韩事四律》云:“凄凉蜗角难为国,冷落乌头未有家。木梯蔽江王气尽,藩篱已尽弃珠崖。”又云:“茫茫前事剧堪师,蓄艾三年计未迟。从此鼾眠邻卧榻,更无胜算理残棋。”(38)这些诗作不仅表现了朝鲜被日本占据后发生的巨大变化,而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变化必将给中国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必然给中国带来极为不幸的后果。后来的许多事实一再证明,这种担心毫不多余,可惜知者太少、知之太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