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甲午战争与近代诗风之创变(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4期 左鹏军 参加讨论

    二国难诗史与民族心史
    杨佣子曾用“公诗诗史亦心史”③评价乃师黄遵宪的诗歌创作,移此语用以评价甲午战争时期的诗歌,也应当是恰如其分的。甲午战争时期的诗歌全面记载了此次战争的主要过程、重要事件、关键人物和典型场面,真实反映了中华民族遭遇的严重危机、经历的空前苦难,具有时代诗史的价值;同时充分书写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情感历程,深切表现他们遭受的精神创伤、受到的心灵震撼,表现出民族心史的价值。这种时代诗史和民族心史的相辅相成、互动相生,构成了甲午战争诗歌的独特价值,彰显着独特的精神史意义。
    (一)描绘战争过程,弘扬诗史精神
    中国具有悠远而强大的诗史传统④,这一传统在甲午战争诗歌中得到了集中展现,主要表现为以诗纪实的自觉和诗史意识的强化。许多诗人用诗篇对甲午战争进行了记载、描述和反思,使诗歌的叙述性和纪实性都得到了加强。
    黄遵宪有意识地以系列诗篇展现战争全过程,自觉构建诗化的甲午战争史。这些作品不仅充分体现了他的诗学观念和创作成就,而且成为近代诗史之作的代表。例如《哀旅顺》将有天险之称的旅顺军港的失守写得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难以置信:“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⑤《哭威海》则直接描绘北洋海军基地被彻底摧毁的惨状:“噫吁戏!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四援绝,莫能救;即能救,谁死守?炮未毁,人之咎;船幸存,付谁某?十重甲,颜何厚!”⑥《马关条约》签订,使中国领土和主权遭受严重损失,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的中日军事对比、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来自日本的威胁从此成为中国无法摆脱的心腹之患。黄遵宪也深深感受到后果的严重,在《马关纪事》中写道,“存亡家国泪,凄绝病床时”⑦,“瓜分倘乘敝,更益后来忧”⑧,“弟兄同御侮,莫更祸萧墙”⑨。对于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行径,他在《台湾行》中沉痛地写道:“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噫戏吁!悲乎哉!汝全台!昨何忠勇今何怯,万事反覆随转睫。平时战守无豫备,曰忠曰义何所恃?”⑩他还曾在《书愤》五首中描绘了当时中国的艰难处境和危急局势,对国家民族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忧虑:“未闻南北海,处处扼咽喉。”(11)“弱肉供强食,人人虎口危。……波兰与天竺,后患更谁知?”(12)倪在田的十八首以“望”字为题的诗作:《望旅顺》、《望吉林》、《望秦岛》、《望威海》、《望吴淞》、《望舟山》、《望三都》、《望阊门》、《望荐桥》、《望胶州》、《望九龙》、《望广湾》、《望琼州》、《望台湾》、《望蒙自》、《望蛮暮》、《望西藏》、《望伊犁》(13),通过对十八个战略要地危险处境的全景式描绘,真切地展现了中国饱受侵略、危机四伏的局面,构成一幅满目疮痍的国家危难图,具有突出的诗史价值。
    此外,还有许多诗人以诗纪实、以诗传史,留下了大量具有诗史价值的诗篇。王树楠《八月二十日间平壤之败》云:“撤戍销兵孕祸胎,当年铸错事堪哀。一时血誓抟沙散,大澥腥波卷地来。劲舰未穷榑木窟,溃军已哭牡丹台。益州烽火通霄汉,补过还思百里才。”(14)又《十月十七日闻旅顺失守》云:“忽报雄关坼,羁臣泪满腮。烟轮东海沸,铁钥北门开。数载经营力,中兴将帅才。如何垂手失,烽火彻光莱!”(15)潘飞声以《秋感八首》描绘甲午战争中主要地点、人物及事件,表现出忧愤沉痛之情:“牙山险失折旗杠,平壤三军决击撞。马革裹尸随卞壶(谓左军门宝贵),龙骧破敌望刘江。金牌有意迟援骑,铁甲无功护战。太息沉舟惟邓禹,忠魂肯逐怒涛降(谓邓壮节公)?”(16)李欣荣、何桂林、沈宗略分别作有《秋感八首和潘飞声》,可见此诗在当时产生的共鸣和影响。李欣荣诗云:“战守两谋皆上策,从来误国是和戎!”(17)何桂林诗云:“廿年防海知无补,此恨空教付水流!”(18)沈宗略诗云:“鲸观成丘血成海,土殽凄绝孰封尸?”(19)都表达了极为警策深刻的思想,沉痛悲凉的情绪也得到喷发宣泄。杜德舆《沪上感咏十首》之二云:“东北尚多难,悲秋剧苦辛。天涯犹故我,海外有孤臣(刘永福孤守台南)。板荡中原局,安危百战身。辽阳余痛在,首恶竟何人?”之四云:“枉负皇天宠(叶志超牙山一败,捏报胜仗,叨赏二万两之多),城亡土易崩(叶志超弃平壤而逃)。鸟啼箕子国,鬼哭汉家陵。反噬伤饥虎,高飞失饱鹰。至今悲傅燮,孤节独峥崚(平壤之失,左宝贵死之)。”(20)也都是将诗史纪录与情感抒发合一的名篇。此外,李葆恂有《感时四首》、《闻旅顺炮台失守感赋》,成本璞有《辽东哀》,陈霞章有《旅顺》二首,芳郭钝叟有《闻金州陷》、《哀旅顺口》、《哀威海卫》、《马关四首》等,都具有纪实述史的创作用意,具有甲午战争国难诗史的思想艺术价值。
    诗人们向那些为国尽忠捐躯的爱国将士表达崇敬之情,而尤以歌颂左宝贵、邓世昌、戴宗骞三人为主。陈玉树《甲午冬拟李义山重有感》十首系拟李商隐《重有感》而作,将甲午战争史事的描写、战败原因的思考和诗人的感慨结合于一,思虑深沉、往复低回。其写左宝贵“回首乐浪城畔路,裹尸马革愧同僚”(21);写邓世昌“苦战谁援冲突将,楼船血溅海涛红”(22)。缪钟渭《纪大东沟战事吊邓总兵世昌》末数句云:“呜呼人生孰不死,死亦要贵得其所。重如泰山轻鸿羽,流芳遗臭俱千古。将军视死甘如饴,凛凛大节青史垂。嗟彼军前身伏法,畏敌如虎亦奚为?”(23)王春瀛《甲午三忠诗》则将左宝贵、邓世昌、戴宗骞誉为“甲午三忠”,并分咏其英雄事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