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大戴礼记》版本新论——十三卷刻本以前抄本的流传及十三卷刻本的生成蠡测(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州学刊》2014年4期 马晓玲 参加讨论

    三、《大戴礼记》今十三卷本生成过程蠡测
    韩元吉是刊刻《大戴礼记》的第一人,对《大戴礼记》文本的定型和传播具有重大贡献。韩元吉(1118-1187),字无咎,号南涧。幼年丧祜,“靖康之乱”后寓居信州僧寺,并师从尹焞、张九成研习经史,奠定儒学功底。他早年立志科考,却均以落第告终。自绍兴十二年(1142)为处州丽水县属官,始步入仕途。绍兴二十八年(1158)为建安知县,根据沿海产盐的便利发起食盐买卖为百姓造福。三年后以右通郎转任司农寺主簿,后历任司农寺丞、淮西宣谕参议、左司员外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等。乾道七年(1171)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出使金国贺金主生辰。两年后任礼部侍郎,同年十二月除敷文阁待制出知婺州。淳熙元年(1174)遭浙东提刑按劾改知建宁府。他勤于政教,多次作劝农文,鼓励百姓重视耕作。淳熙三年(1176)为吏部尚书,提出了整顿吏治的建议。淳熙十三年(1186)被孝宗封为颍川郡公,一年后卒于信州南涧。韩元吉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人有诗文唱和。著有《南涧甲乙稿》和《南涧诗余》。《南涧甲乙稿》七十卷,已佚,今传本是清人劳格从《永乐大典》辑录而成,有文十五卷、诗赋六卷,词一卷,其版本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979—1984册)。
    序文称:“乃刊置建安郡斋,庶可考焉。淳熙乙未岁(1175)后九月颍川韩元吉书。”(18)因被封为颖国公,故韩元吉自称颍川人。从时间上讲,淳熙二年乙未韩元吉尚在建宁府任上,刊刻《大戴礼记》与其政教思想、重视耕作有着密切关系。南宋时期教育兴盛,刻书业发展迅速,地方官刻主要有公使库刻书、各路使司刻书、各州刻书、州郡县学刻书4种。州郡县学刻书包含有州军学本、郡斋本、郡庠本、郡府学本、县斋学本、县学本、学宫本、泮宫本、学舍刻本、书院刻本等多种形式。韩元吉选择建安郡斋的形式刊刻《大戴礼记》,大概与其曾为建安知县的经历有关。
    韩元吉刻十三卷本是今十三卷本的源头,序文只言其刻本与范祖禹家藏抄本篇卷悉同而未提其他,也就是说,范藏本与韩刻本除篇卷相同外,其他信息应该不同。韩刻本十三卷包含有注和无注两部分,其中八卷二十四篇有注五卷十六篇无注。其刻十三卷本之所以会出现有注兼无注的情况,最大的原因可能是韩元吉刊刻时将范祖禹藏本与卢注本相结合。这里有一个问题:卢注本篇次、卷次是否相连?桥仁编选《大戴礼乔记》包含有《大戴礼记》原有篇次,依据常理推测,卢辩依据桥仁本注解时很可能重新拟定卷次和篇次,即从卷一至卷八,第一篇至第二十五篇。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推测今十三卷本的生成过程:《隋书·经籍志》著录十三卷本流传至北宋范祖禹家藏抄本,韩元吉将隋唐以来流传的十三卷抄本和卢辩注本合刻,其篇卷及目录依据十三卷本,若十三卷本篇目有注则以卢辩注本正文刊刻,无注则依据原有正文刊刻。
    韩元吉刻本在元代的流传不详,明代则先后经历了陆深、项元汴、高士奇、顾广基等人收藏,到清代有金璠藏书。
    到了元代,《大戴礼记》十三卷本有了新刻本。郑元祐《大戴礼卷后跋》载:
    海岱刘公庭幹以中朝贵官出为嘉兴路总管。政平讼理,发其先府君御史公节斋先生所藏书,刊诸梓,置之学官,《大戴礼》其一也。遂昌某向尝学于金华胡汲仲先生之门,每以诸生拜御史公,得闻绪论上下数千载,亹亹忘倦。而公不究德。故始发于嘉兴公。公以某尝承教于御史公也,故授某识之卷末云。(19)
    郑元祐(1293-1364),字明德,本遂昌人,后随父远徙钱塘,又流寓平江。著有《侨吴集》和《遂昌杂录》。前者后人整理为《郑元祐集》;后者多记录宋末轶闻及元代高士名臣遗事,间有忧世之言,其言笃厚质实,非陶宗仪《辍耕录》诸书捃拾冗杂可比。跋文所言胡汲仲,郑元祐曾从其学。刘贞,字庭幹,郑元祐称为“嘉兴公”,出任嘉兴路总管时,以先父御史公刘节轩藏《大戴礼》刊刻。因郑元祐师从胡汲仲时,胡与御史公过往甚密,元祐得闻御史公高论,故刘贞刊刻《大戴礼记》时,请郑元祐为之作序。当时与《大戴礼记》一起刊刻的书籍还有《吕氏春秋》,其本事《吕氏春秋序》交代更详,可参看:
    江南内附初,北方贤士大夫宦辙南迈者,往往嗜古绩学,考索研稽,惟恐弗逮。元祐恨生晚,无以参侍诸大老若徐公子方父、畅公纯父。刘公居敬父,号节轩先生,尚及以诸生拜之于诸老先生坐席间。久之,金华胡汲仲先生讲道虎林山之僧舍,疏檐古屋之下,中设一末(笔者按:末疑当作木)榻,宾友终日相过从,其获延致中坐与先生剧谈古今南北士大夫不数人,而节轩先生则其一也。公疏秀而明润,玉立而长身,时时与先生论先秦古书。以为秦自用商鞅,驱其民不战则耕,禁绝先王之学,固不待李斯建言之时也。然吕不韦乃能招延四方辨博之士,成《吕览》一书,其书虽醇疵相参,至于奇闻异见,有裨世教。若《月令》为书,《小戴》取之以记礼,先儒不为其不可也。顾其书板本不复刊,而读者亦甚寡。元祐闻先生此言也,时年二十余,今忽四十余年矣。已而元祐饥驱东西漂,颇闻节轩先生不乐仕,仅以监察御史终位。不究德而始发于其子嘉兴公,以文儒起家,扬历朝箸,出为嘉兴路总管。念其家所藏书皆节轩先生所手校,于是出其一二,俾以刊于嘉禾之学宫,与学者共,而《吕氏春秋》其一也。公念元祐尝受学于胡先生之门,固以诸生拜御史公者矣。《吕览》既刊版,乃俾元祐为之序。御史公,海岱人,讳克诚,字居敬,累赠至礼部尚书。嘉兴公,名贞,字庭幹,由嘉兴擢授海道都漕运万户云。(20)
    刘节轩、刘贞父子的校刊促进了《大戴礼记》在元代的流传。经过宋元两代,《大戴礼记》十三卷刻本得以定型,并广泛刊刻流传至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