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戴礼记》抄本的流传 孔颖达《礼记正义·叙》曰:“(郑玄)《六艺论》云:‘今礼行于世者,戴德、戴圣之学也。’又云:‘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⑧郑玄所见《大戴礼记》为八十五篇。陈邵《周礼论序》载“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⑨,仍称八十五篇,可见八十五篇本至晚流传到西晋。然而《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大戴礼记》则为十三卷,我们结合文献著录方式由篇到卷的变化可以推测,八十五篇本至南北朝时可能散佚。南北朝之后,《大戴礼记》流传的版本至少有十三卷本和前文所提八卷本,相对而言,流传较广的则为十三卷抄本。 探讨十三卷本之前,首先需要辨明的是另一种情况,即汉晋古注、唐宋经疏类书对八十五篇完本的征引。雕版印刷术发明前,书籍靠传抄流传极为不易,古注引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从唐代开始,因典籍流传不易盛行类书编纂,类书的一个重要取材范围便是古代注疏,因而唐宋类书内容具备很强的因袭性。汉晋古注、唐宋经疏类书的征引是《大戴礼记》潜在流传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而且很可能是最接近《大戴礼记》本来面貌的形式,可以称之为八十五篇本的遗留。有学者依据唐代经疏类书征引《大戴礼记》不见于韩元吉刻十三卷本判定韩元吉刻十三卷本非《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版本⑩,虽结论可信,但其论证方式却有失偏颇。 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大戴礼记》以抄本流传,直到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后,刻本才取代抄本占据主要地位。《大戴礼记》抄本除了上文所言的八十五篇本、桥仁编本、卢辩注本外,至少还有十三卷本、十卷三十三篇本、十卷三十五篇本、十卷四十篇本4种抄本。 《隋书·经籍志》著录:“《大戴礼记》十三卷,汉信都王太傅戴德撰。《夏小正》一卷,戴德撰。”其礼类小序又云:“凡五种,合二百四篇。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11)《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大戴礼记》十三卷与八十五篇之间的关系如何?十三卷本是八十五篇的完本,还是戴圣删为四十六篇所余下的三十九篇残本?《隋书·经籍志》并未记载《大戴礼记》十三卷所包含的篇次,但我们仔细研读上下文义,可以推测,十三卷本应该是戴圣所删之三十九篇。同时期的司马贞《史记索隐》言:“戴德撰《礼》,号曰《大戴礼》,合八十五篇,其四十七篇亡,见今存者有三十八篇。”(12)这里记载的比《隋书·经籍志》少一篇,是因为《夏小正》篇单行。 《崇文总目》著录《大戴礼记》“十卷三十五篇,一本三十三篇”(13)两个抄本。 章如愚《群书考索前集》卷五载:“《大戴礼》今存四十篇,其篇始于二十九,篇次不伦,又一本止十卷三十三篇,第一至三十三,恐是后人改正(《馆阁书目》)。”(14)前者应该是十三卷本,盖“三”讹为“二”。《中兴馆阁书目》今已亡佚,章如愚引其载《大戴礼记》篇目,记载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存四十篇本,另一种为十卷三十三篇本,其篇目自第一至第三十三。单就“礼记始末”一条,章如愚便3次征引《中兴馆阁书目》。《中兴馆阁书目》虽然亡佚,但章如愚生活的时代距离该书编写时代不远,其所载《大戴礼记》当属可信。十卷三十三篇本应是北宋时人抄写时重新厘定的卷数篇次。 “淳熙乙未岁(1175)后九月颍川韩元吉书序”载:“予家旧传此书,尝得范太史家一本,校之,篇卷悉同。”(15)范太史指范祖禹。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负责唐代部分,后司马光荐为秘书省正字,后任给事中、国史院编修、侍讲学士等职,著有《唐鉴》、《帝学》、《仁宗政典》、《范太史集》等。元祐(1086-1094)时任侍讲,曾讲《尚书》《论语》《礼记》。他讲《礼记》时,“至‘拟人必于其伦’,曰:‘先儒谓拟君于君之伦,拟臣于臣之伦,特其位而已。如桀、纣,人君也,谓人为桀、纣,必不肯受。孔、颜,匹夫也,谓人为孔、颜,必不敢受。’东坡深叹其得劝讲之体”(16)。对于《礼记》,范祖禹主张节讲:“臣等奉旨讲《礼记》,伏缘《礼记》汉儒所集,非圣人全经,尝有去取,欲乞《丧礼》十三篇不讲外,如篇中有不须讲者亦节讲。”(17)北宋时《礼记》通论诸篇受到经筵讲习的重视。从礼学渊源及侍讲经历来看,范祖禹藏《大戴礼记》抄本的可能性很大。范祖禹曾负责《资治通鉴》唐代部分的编写,又任国史院编修,那么,其所藏《大戴礼记》抄本很可能是《隋书经籍志》所载十三卷本。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大戴礼记》抄本流传有两条路线。第一条路线是:西汉元、成帝时戴德《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平帝时桥仁《大戴礼乔记》(篇数不知)→北周卢辩注《大戴礼记》(乔仁编选本,拟定八卷二十五篇)。第二条路线是:西汉元成帝时戴德《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唐初《隋书经籍志》载十三卷(可能为三十九篇,无注)→唐玄宗开元时司马贞《史记索隐》所称三十八篇(《夏小正》篇单行,无注)→北宋庆历(1041-1048)《崇文总目》载十卷三十五篇,一本三十三篇→北宋嘉祐元年(1063)后范祖禹藏本(抄本,十三卷四十篇)→南宋淳熙二年(1175)韩元吉十三卷四十篇(刻本,十三卷四十篇,有注兼无注)→淳熙五年(1178)陈骙《中兴馆阁书目》载十三卷四十篇,十卷三十三篇(第一至第三十三)→今十三卷刻本。 北宋是《大戴礼记》版本流传的重要时期,《大戴礼记》可能至少有4种抄本:《大戴礼》桥仁编、卢辩注八卷本,十卷三十五篇本,十卷三十三篇本,十三卷四十篇本。其中,十卷三十五篇本当亡于北宋末南宋初,而十卷三十三篇本则因淳熙五年韩元吉刻本的流传而亡佚。韩元吉刊本与范祖禹家藏本篇卷相同,当时距庆历仅约20年,范祖禹藏十三卷抄本是十三卷本流传中的重要一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