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活下去,但是要记住——莫言作品中的乡土历史与生命记忆(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吴学术》2014年第201 何怀宏 参加讨论

    他是一个道地的作家、单纯的作家,不仅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且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的确,他也会保护自己,但你怎么能苛责一个将自己保护起来以便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的作家呢?尽管他在创造方法上学了世界的玄幻,但其反映的内容还是非常现实的,就是从庄稼地里长出来的。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善于保守自己专业和家业的农民,这没有什么可以羞愧的。而除了勤劳和谨慎,他还有叙述和想象的天才,他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天才。他的文学作品以外的讲演、访谈、时论也常常是精彩的,但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他最好的作品还是他的小说。他的时论,他对有些人物和事件的解释,甚至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也会有含混的时候,但他的小说是清明的——即便从思想的意义上说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描写乡土的作家,他和其他一些也常常描写乡土的作家如贾平凹、曹乃谦等还不同。贾平凹没有明显的逃离和明显的回归,他更多的还像是待在老家的一种“城乡结合部”,既写都市也写乡村;曹乃谦的文学风格自然是更朴素写实或更“土得掉渣”,但也没有一种明显的“走出”来重新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乡土。他们也都没有通过自己极其大量的、也是高质量的作品,来精心营造一个类似“高密东北乡”这样的旗帜般的乡土。而那些写乡村的“知青文学”作品,尽管有一种看待乡村的新的视野,但它们的根并不扎在这乡土,作者们的童年和少年的生命体验并不属于这乡土。而莫言成年才离开乡土,又去了思想文化最活跃的首都,后来还多次到欧美。他也形成了一块特定乡土的自觉和执著的意识。这并不是要评论以上作家作品的优劣,而是要说明莫言乡土文学的特别之点。的确,他是再次回到了他曾经那样想极力逃离的故土,发现这才是他文学的宝库和灵感的故乡。这和他始终不出故乡是不一样的,他如果始终在乡下,也就是个“管谟业”,他出去再回来,才成了今天的“莫言”。今天来看,他的逃离或正是为了回归,而他的回归也必须先逃离。
    于是,我们可以说,莫言的作品中凝结了深厚的乡土,而这乡土还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这些作品——从描写二十世纪初晚清中国的《檀香刑》一直到延伸至二十一世纪以来现实生活的《蛙》等许多作品——从北中国一块乡土的角度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动荡中国的历史,因为这一个世纪中国的变化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变化深刻地动到了底层。从这一底层来看这一世变,也就更能看清这一世变的深度和广度。莫言的写作不仅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也有一种自我理解乃至执著的历史意识。他说,通过对“高密东北乡”这个地方的描写,“我表达了我的历史观念”。“这是打上了我的个性烙印的历史而不是教科书中的历史。但我认为这样的历史才更加逼近历史的真实。因为我站在了超越阶级的高度,用同情和悲悯的眼光来关注历史进程中的人和人的命运。”他特别强调了这一乡土历史和二十世纪流行的“阶级斗争的历史”的不同,和一九四九年以来的“千人一面”的教科书中的历史的不同。说“在民间口述的历史中,没有阶级观念,也没有阶级斗争,但充满了英雄崇拜和命运感”。
    但即便主要限于这百年的历史,我们也许还可以将一个作家笔下的历史分成三种:一是亲历的历史,也就是自己亲身体验的历史,对莫言来说也就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以降的历史;二是亲闻的历史,这主要是指直接听到亲历者讲述的历史,是口耳相传的历史,对莫言来说主要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历史;三是传闻的历史,这往往是指要通过第三者,且往往是文字资料得知的历史,这对莫言来说也就是二十世纪初及之前的历史。而我以为,在这三种历史中,不仅是亲历和亲闻的历史在莫言作品中所占比重最大,同时也是他写得最好的作品。而在传闻的历史作品如《檀香刑》中,也许是因为作者还是较多地受到当代流行意识形态的影响,虽然艺术上很有新意,结构也相当精巧,但在人物的塑造上却比较老套,尤其是高层人物,有脸谱化的倾向,也不太符合历史的真实:比如说当时晚清的政治思想潮流是朝着尽量废除不仅酷刑甚至肉刑的倾向的。到了一九○五年,清廷更明令将律例内凌迟、枭首、戮尸三项酷刑永远废除,凡死刑最重至斩决为止,又废除缘坐、刺字。《檀香刑》中所显示的从皇帝太后、文武百官到德国总督都那样迷信花样翻新的酷刑是不真确的。作者写作的最大优势看来还是在下层乡土,又尤其是在他的亲闻和亲历的历史时段。比如《丰乳肥臀》,主要是写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抗战到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乡土历史;又比如《生死疲劳》和《蛙》,主要是写五十年代以后他亲历的历史。
    而在莫言描写的乡土的历史中,又必然主要是下层人物的活的历史,是各种各样的生命鲜活淋漓但也饱受摧残的历史。二十世纪是一个生命奔放、英雄辈出的世纪,但也是一个生命轻贱、平民遭殃的世纪。莫言的作品不是以历史否定生命,而是从生命评判历史。在作者笔下展现的中国这百年的历史,主要是小人物的历史,是苦难的历史,而且常常是官方史书遮蔽的历史。它有一种激昂,更有一种沉痛。内忧外患,战争饥馑、阶级斗争、政治运动,造成了无数生灵涂炭和受难。作者不仅对所有出生的乃至未出生的生命有着深切的悲悯之情——像在《蛙》中表现的那样;而且顽强地执著于一种生命的记忆。这方面的一个突出象征就是《生死疲劳》中的西门闹,虽然他作为一个人已经死了,但还是执拗地不肯喝孟婆汤,并努力要在其后的多次畜界轮回中保持记忆,直到以一孱弱的“蓝千岁”的人身重返人间、重述历史。
    下面我们就试图来分析莫言主要作品中的这一立足于乡土的生命历史,我们将特别注意那些给生命造成了巨大威胁和灾难的东西——战争、饥馑和连续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将特别关注普通中国人是如何应对这些威胁和灾难,他们的主要办法是什么,根本依托是什么,以及还可以希望什么,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