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新发现的几篇魏金枝作品考论魏金枝 现代文学 史料研究 散佚作品 考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刘家思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张惠达的《魏金枝文学活动年谱》和魏德平的《魏金枝著作年表》收录的魏金枝作品不齐全,还有不少遗漏,我们在研究中新发现了他的100余篇作品。本文对其中几篇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予以了考论:一、新诗《家居》八首以及新笔名;二、新诗《开除与放火!》及其笔名;三、成长散文《心变》;四、抒情散文《不祥的预兆》;五、记人散文《潮海老伯那一辈》;六、短篇小说《家庭琐事》。这些作品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魏金枝的人生历程及其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深化对初期白话诗和散文创作以及左翼作家小说创作的认识。
    【关 键 词】魏金枝/现代文学/史料研究/散佚作品/考论
    【作者简介】刘家思,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魏金枝(1900—1972)是现代著名作家,最初主要创作新诗,先后加入晨光文学社和湖畔诗社;1924年后主要创作小说,从此以小说闻名于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影响较大,受到鲁迅、茅盾、苏汶等人的好评。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杂文,儿童文学与纪实文学也都颇有成就,且创作过戏剧。魏金枝到底创作了多少作品呢?至今还不十分清楚。因为目前还没有出版全集,只有小说集《七封书信的自传》《奶妈》《白旗手》《制服》《魏金枝短篇小说选》、杂文集《时代的回声》、儿童文学作品《中国古代寓言》《越早越好》以及理论著作《怎样写作》《编余丛谈》《文艺随笔》和《魏金枝选集》等面世,许多作品还散落在尘封的报刊中。但有两项研究成果,对魏金枝的创作目录作了收集:一是张惠达的《魏金枝文学活动年谱》①(以下简称“年谱”),二是魏德平出版的《魏金枝选集》②中附录了《魏金枝著作年表》(以下简称年表)。张惠达的年谱,只列出了一些篇名,没有标明具体的时间和出处,据他说是因为当时版面有限,将这项内容删除了;魏德平的年表则是比较规范的,时间和出处都齐全。客观讲,魏德平的年表参考了张惠达的年谱,两相对照,二者在篇目收存上相差不大。那么,是不是魏金枝创作的篇目就收集齐全了呢?当然不是。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了160多篇作品。这些作品,对于我们认识魏金枝的人生及其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先将其中几篇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一些考证和论述,以期与大家分享。
    一新诗《家居》八首以及新笔名
    张惠达在他编写的年谱“1922年”中,明确写着魏金枝在“年初,放假回家,写了一组诗《家居》”;魏德平在他写的年表“1922年”中也载:“家居(诗四首)署名魏金枝1922年7月《诗》1卷四号。”其实,这四首诗发表于1922年4月15日《诗》1卷4号上,题名为《家居——十一年冬假》。
    然而,笔者发现,早在1922年3月14日《民国日报·觉悟》的第四版上,也发表了《家居——十一年寒假》组诗八首,署名裴村。这组诗,因为张惠达的年谱没有标注诗歌的出处,姑且不论,但魏德平的年表中提到的则不是这一组,因此,这是一组佚诗。
    两组诗各自的前三首内容基本一致,只是改了几个字和标点符号,说明它们都是魏金枝创作的。《诗》是1922年1月15日由中国新诗社编辑,创刊于上海,刊登新诗和诗评,也对日本的小诗、美国的新诗运动和法国的象征派诗歌等进行评论。撰稿者多为文学研究会和浙江第一师范的学生。因为这是专门的白话新诗社编辑的刊物,其发表的诗歌注重使用纯正的白话,所以魏金枝将新诗寄给该刊,可能是编辑修改了。而发表在《觉悟》上的八首诗,应该是最初创作的,因为从前面三首的语言来说,留有文言的痕迹。但是,从这三首诗的比较来说,发表在《觉悟》上的诗,第一首意蕴比较模糊而宽泛,更有韵味,而发表在《诗》上的,则显得更加畅白,韵味不足。第二首,《诗》发表的,换了两个词的位置,改了两个字,但发表在《觉悟》的诗,虽然用了一个“底”,留有五四新诗白话语言不纯正的痕迹,但总体上显得更加自然,更加符合当时诗人的真实状态。诗人正在窗前读书,突然传来被虐待的小孩的哭声,这深深地刺痛着他,使他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这时的书,自然是开着的,用一个“翻”字而损害了诗意,而这哭声是首先从窗外传来,然后才不绝地刺着我的心,无疑更符合诗人当时状态,而将“不绝地”置于“从窗外”之前,反而不顺畅。第三首也是这样。而且,总体看,发表在《觉悟》上的诗,比发表在《诗》上的,主观情绪更浓烈,更符合作者的主体状态。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发表在《诗》杂志上的三首诗,应该是编辑改的。因为他对诗人创作的具体情境没有体验,就根据一般的情形作出了修改,然而这一修改,尽管只改了几个字,但与作者的原意有了疏离。这就告诉我们,具体真实的生活体验,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这组诗的发现,更有意义的是真实地反映了魏金枝的人生处境和思想状态。魏金枝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一度因家庭矛盾而辍学,最后谋职不成,又返校复学,这些诗正是他在复学之后的寒假写的。这时回到家里,自然家里也不能消停。一方面就是婶婶们的趁机指桑骂槐,有意虐待小孩,实际上是指向他,这深深地刺痛他的心,而他又十分无奈,只能饮泣吞声,眼泪把开着的书打湿了。另一方面,他的父母亲和祖父母也会习惯性地不停地在他面前唠叨,这使他很难受,他要排遣自己的心情而又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只好“到死一般的田野来闲散”。可以说,这几首诗,展示了一个进步青年的心路历程。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到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期的魏金枝的思想状况与人生状态。
    这组诗的发现,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发现了魏金枝有一个笔名裴村,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魏金枝提供了新的信息。他为什么要用“裴村”做笔名呢?这是有来历的。白泥坎村魏氏家族是从黄泽江边的裴村搬迁来的,裴村有渡口,是清代以来公路交通开发以前的交通要道,是黄泽江上四大古渡口之一。因为裴村当时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但也多水患,所以魏氏宗族后来迁居白泥坎村。魏金枝这个笔名,正是以他的祖居地来命名的。这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发掘魏金枝的散佚的作品提供一个路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