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招生魂与招死魂”学案的文化考辨——宋玉《招魂》的礼俗文化解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 刘刚 参加讨论

    上面对于招生魂说文化理据的申说与对招死魂说举证的辨析,已经可以说明两者的是非正误了。下面再从《招魂》文本出发,进一步补证招生魂说的理据。
    其一,先看巫阳警示灵魂不可离去的招辞:“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这是警告灵魂四方以至天地皆不可去。请注意,这一招辞中关于天与地不可去的表述,如果是针对死魂说的,则是屈原、宋玉时代的人尤其是楚人决然不能接受的。因为在先秦人的魂魄观念中,人死后,魄即附于尸要埋葬于地下,而魂则附于气飞升到天上,如此才可谓死得其所。《礼记·郊特牲》云:“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24]宋鲍云龙《天原发微》解释说“《郊特牲》曰:‘魂气归于天’者,以魂本附气,人死则气必浮。又曰:‘体魄降于地’者,以魄本归形,人死则形归于土。圣人缘生事死,制其祭祀。”[25]这种人死后的魂魄归属观念,在先秦之楚国尤为突出。《左传》襄公十三年记楚共王临终遗嘱曰:“……若以大夫之灵,获保首领以殁于地,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从先君于祢庙者,请为灵若厉,大夫择焉。”[26]其中“殁于地”、“春秋窀穸之事”、“从先君于祢庙”指的就是尸体葬于地下,神灵受祭于宗庙。关于魄附于尸、葬于地似乎不必解说,至于魂附于气飞升到天上,在先秦楚墓考古中又有文物的证实。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墓出土的帛画旌幡,画面中男性墓主人头戴高冠,身穿长袍,腰佩长剑,伫立于龙舟之上,舟头龙头高昂,舟尾龙尾高翘,尾之上有一只与龙头反向、翘首向天、单足独立的凤凰,墓主人正手挽系于龙首的缰绳驾舟前行。在墓主人御龙舟图的上方画有一顶巨型的圆盖,于下方画有一尾大鱼与龙舟相向而游,象征着墓主人驾着龙舟在天地间飞升。这一用以招魂的旌幡,所画正是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图像。与之寓意相同的还有湖南长沙东南郊陈家大墓出土的帛画旌幡,画面中女性墓主人身着宽袖细腰凤纹长袍,双手合掌,立于一月牙形物体之上(研究者认为是一未画完整的龙舟)。在墓主人头上左前方,有一龙一凤齐头并进:龙在左,头朝上方,身体扭曲摇摆。一足上攀,一足下踏,呈现出奋力向上升腾的姿态;凤在右,头向上昂扬,长喙张开似在鸣叫,双翼奋举展开,双足一前一后做蹬踏状,一对长长的尾羽上翘前伸,弯至头部,全然是一副与龙竞赛腾飞争先的样子。这一用来招魂的旌幡,其寓意是龙与凤引导死者灵魂飞向天国。①此外,能够反映楚人祈求灵魂升天的出土文物佐证还相当多,如属于先秦楚文化范畴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盖的天象图,有引导灵魂升天的作用,主棺及21具陪葬棺的侧板与足档上都绘有或门或窗的图案,其用意是为死者灵魂飞升留下的通道。[27]说到这里,便有足够的理由讨论——战国时楚人祈求灵魂升天,这是他们的葬俗期待,而《招魂》为什么却要阻止灵魂升天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招魂》所招的是生魂,假若让生魂升天,其人便死掉了,所以才阻止生魂流散四方或升天入地,力求使其回归本体,魂魄复合,精神重振,延长年寿。正如《理学类编》引朱子之言曰:“魂魄,死者之神灵。盖魂神而魄灵,魂气而魄精,魂阳而魄阴,魂动而魄静。生则魂载其魄,魄检其魂;死则魂游散而归于天,魄沦坠而归于地也。”[28]
    其二,再看巫阳引导魂灵回归的招辞:“魂兮归来,入修门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像设君室,静闲安些。”这是指引回归路向的招辞,意在招其魂于城外,由工祝引领返归故居。而吸引魂灵的关键在故居之内,其中有“高堂邃宇”、“层台累榭”、“洞房”、“故室”、“宫庭”等装饰精美的豪华建筑;有“二八持宿”、“步骑罗些”、“女乐罗些”、“士女杂坐”等各色人员的陪侍护卫;有起居、游赏、宴飨、乐舞、博弈、赋诵等各种闲适优越的生活享乐。这显然是以生者的理想生活标准和享乐追求招引魂灵。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受到了先秦儒家“事死如生”的厚葬观念影响。《礼记·中庸》曰:“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29]事实上,这种观念在战国时期被较为普遍地施用于丧葬中,《吕氏春秋》记载:“世之为丘陇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30]现代的先秦古墓考古也基本上证实了这一点。这种丧葬观念与事实,似乎让人们在理解这一段招辞时以为,招生魂可以如是说,招死魂也可以如是说。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此段招辞导引魂灵来归的处所,既不是成殓的椁室,也不是安葬的墓室,而是其人其魂“像设”的所在——“故居”,所以张凤翼据先秦之“复礼”也说:“此必原始死,而玉作以招之也。”可是他没有注意到“复礼”之招与《招魂》之招的不同。“复礼”招魂的方向是已定的,即所谓“升屋北面”(《檀弓下》),“北面三号”(《丧大记》),因为北方是既死之魂固定的归去方向。先秦人的这种认知,基于五行观念。在五行思维中,北方属水,配以四季属冬,配以五色属黑(幽)色,是死亡象征;若以天文星象言之,则以北方玄武七宿中虚宿以北二星为鬼官之长,司鬼魂之气。因此北方是死魂的不二去向。《招魂》之招魂的方向是不定的,对于天地四方六个方向都在招而呼之,因为病者之魂散去的方向是未知的。正如《楚辞章句》所言“魂魄散佚”,不知去向。《招魂》文本强调“筮予之”是常规的招魂程序,即先“筮卜”算准了方向,再实施招魂,而巫阳之招在“上帝”的特殊要求下未进行“筮”的环节,所以只好要面对六个方向。了解了这种区别,是招生魂还是招死魂,也就昭然若揭,再清楚不过了。
    总之,先秦的礼俗文化证明,《招魂》乃为招生魂所作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