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传统吟诵的语言本位特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赵敏俐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当下国人正在关注的中华吟诵,从本质上讲主要指的是传统吟诵,它是传统汉语诗文特有的读书方式,是以语言为本位的口传艺术。它的作用是通过强化汉语诗文的语言声韵之美,增强人们的学习与理解。普通话吟诵是传统吟诵的继承,也是中华吟诵传承和发展的主要方向。新吟唱则是在传统吟诵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音乐艺术,同样有其现实存在的价值。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抢救和保护以语言为本位的传统吟诵,是当下中华吟诵传承中的重要任务。
    【关 键 词】传统吟诵/语言本位/普通话吟诵/新吟唱
    【作者简介】赵敏俐,男,内蒙古赤峰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中华吟诵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传统吟诵的抢救性采录,对吟诵学理的研究,吟诵的传承与推广正在齐头并进。从近百年的社会冷遇变成当下文化关注的热点,这表明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显示出中华吟诵所具有的巨大文化魅力。然而,在此过程中,本人也听到了来自各个领域里不同的声音。这里既有许多门外人对吟诵的不了解和质疑,也有来自吟诵内部不同年龄、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论与批评。其中重要一点,即如何认识传统吟诵的语言本位特征,以及如何确定它在中华吟诵中的核心地位问题。对此,本文谈几点看法以供商榷。
    一、传统吟诵与其它几种“吟咏模式”
    要认识传统吟诵,首先要从“吟诵”这一名称说起。“吟诵”之名,从一般意义上讲,指的是传统诗文的诵读方式。但是由于人们对于“吟”、“诵”二者的理解不同,对吟诵概念的界定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吟”与“诵”二者的区别;第二是“吟诵”与歌唱的关系。这两点之中,对“吟”与“诵”二者的理解是基础。对此,陈少松先生曾有很好的辨析。他认为:“所谓‘吟’,就是拉长了声音象歌唱似地读”,“所谓‘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1](p. 3, p. 7)这说明吟诵和唱歌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吟”,与歌唱的关系更为密切。但是陈少松先生又特别指出:“为什么在界说‘吟’时要加‘象歌唱’这几个字呢?这是因为吟时既同歌唱一样拉长声音行腔使调,却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歌唱”,“在笔者看来,严格意义上的‘唱’,一有乐谱可依,唱时对乐谱不可随意改变;二在通常情况下用乐器伴奏。‘吟’却不同,一无乐谱可依,吟时对音高、时值、速度、旋律等处理有一定的随意性;二在通常情况下不用乐器伴奏”。[1](pp. 3~4)他还引用了赵元任和郭沫若二家的说法以为辅助。秦德祥先生的看法与此基本相同。他说:“吟诵,亦称‘吟咏’,是旧学中普遍采用的习惯读书方式。不知吟诵的人听起来,常说它‘象唱山歌’或‘象和尚念经’。赵元任说,吟诵就是‘拉起嗓子来把(诗词的)字句都唱出来’。郭沫若说,吟诵是‘无乐谱的自由唱’。编者将吟诵定义为‘介于读和唱之间的汉文古典文学作品口头表现方式’。吟诵既不同于当今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同于朗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的艺术样式。”[2](p. 5)两位学者对吟诵的定义都很到位,既指出了“吟诵”的基本特征,又指出了与歌唱的区别,在实践中也有很好的把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吟诵”,即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吟诵”。近几年,我们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过程中,到全国各地进行搜集和抢救性采录的录音录像,从现存最早的唐文治、赵元任等人的吟诵录音,到我们近几年采录的一些老先生的现场表演,莫不是这种传统吟诵。
    但是,在近年来的吟诵普及与推广过程中,实际上却存在着与歌唱不分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对此,有些眼光敏锐的学者已经有所注意。如华锋教授2009年10月在北京参加“国内传统吟诵高端论坛”时,就将当下的吟诵(华锋称为“吟咏”)分为四个主要流派:“以北京戴学忱先生、湖北侯孝琼先生为代表的学人,在传统吟咏的基础上,吸收了民歌的演唱技巧,修复为全新的吟咏模式;以马鞍山盘石先生为代表的学人,在传统吟诵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洋音乐的演奏技巧,创作出以全新的交响乐、摇滚乐为表现形式的吟咏模式;以台湾王更生先生为代表的学人,呈现给我们的是没有任何师承背景,只是依据自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以及对传统音乐、戏剧的知识,独自创作的自度曲吟咏模式;以天津叶嘉莹先生、北京屠岸先生为代表的学人,是原汁原味的、‘土得掉渣’的‘私塾调’吟咏模式。”[3](p. 42)显然,华锋在这里所讲的四种“吟咏模式”,与陈少松、秦德祥二位先生所下的吟诵定义并不完全一致。严格来说,只有第四种“吟咏模式”才完全符合陈、秦二位先生的定义。华锋在这里所说的四种“吟咏模式”,也许是他比较委婉的说法,以他个人而言,他所坚持的传统吟诵,亦即从华钟彦先生那里传下来的吟诵,也只属于第四种“吟咏模式”,他认为这才是我们目前要竭力抢救的吟诵。在我看来,虽然当下在吟诵复兴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这样四种吟咏模式,但是不宜把它们说成是吟诵的“四种流派”。因为其它三种“吟咏模式”,无论就其文化价值与学术意义而言,都与第四种“吟咏模式”无可比拟。鉴于吟诵界当前存在的四种吟咏模式,我建议亟需对其进行更严谨的区分,把那些“土得掉渣”、“原汁原味”的“私塾调式”的吟诵称之为“传统吟诵”,而把其它几种方式,根据它们与音乐的关系,可以分别称之为“普通话吟诵”或者“新式吟唱”。而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无论是吟诵的抢救、吟诵的研究和吟诵的普及与推广,都必须以传统吟诵为基础。只有传统吟诵才能称得上是典型的最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