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仁宗朝馆阁翰苑与词坛论略(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郭凌云 参加讨论

    三、结语
    馆阁翰苑制度形成于唐代,发展成熟于北宋。宋初文人作词极少,据刘扬忠统计,宋初六十年间的词人词作,只有17位作者、45首作品(53)。而至仁宗朝,馆阁词臣成为词坛领袖和主体,在君主提倡和馆阁文化的影响下,词风得以雅化,词作中寄寓了更多士大夫的心绪和思想。馆阁词人的创作和实践推动了北宋士大夫词的发展成熟,使词体完成了从伶工之词、宫廷之词到士大夫词的过渡。
    后神宗元丰改制,“元丰正名,以崇文院为秘书省,既罢馆职,尽以三馆职事官归秘书省,置秘书省职事官”(54),标志着馆阁制度的转折。其后讫南宋,馆阁制度几经变迁,然而馆阁对词坛的影响力也渐趋式微。其中元祐词坛时,馆阁文化对北宋词的影响藉由苏轼及苏门四学士等馆阁词臣而达顶峰,题材、体裁更为广阔,无事不可入词,体式、技巧等日臻完善;然而却蕴涵变徵之音:因深陷党争,馆阁诸公由馆阁清贵而遭落职贬谪,身世之感和人生之思打并入词,疏朗郁愤之气渐浓,而富贵闲雅之意转淡。北宋后期馆阁词在苏轼和苏门四学士凋零之后,也逐渐在政治、文学、学术等方面趋于保守没落,失去了对词坛的领军和示范意义。
    注释:
    ①杨海明认为慢词和小令“真正的蓬勃发展还是在仁宗朝的四十二年间”(《唐宋词史》)。刘扬忠认为:“不管是柳永还是晏殊,虽在真宗时即已开始作词,但他们的主要创作活动和各自所代表的流派的对立和斗争,都是在仁宗朝”(《唐宋词流派史》)。陶尔夫、诸葛忆兵认为仁宗朝是“宋词全面的繁荣局面到来”。(《北宋词史》)
    ②部分仁宗朝相关馆职词臣概况:晏殊,大中祥符二年四月授集贤校理,天禧四年至天圣三年任翰林学士;欧阳修,景祐元年闰六月授馆阁校勘,至和元年至嘉祐五年任翰林学士;夏竦,祥符四年六月直集贤院,天圣四年至五年任翰林学士;范仲淹,天圣六年授秘阁校理;石延年,明道元年十二月为馆阁校勘,同年,宋祁授直史馆,庆历三年至五年任翰林学士,八年复拜;尹洙,景祐元年九月授馆阁校勘,康定元年十二月除集贤校理;苏舜钦,庆历四年二月为集贤校理;王珪,庆历六年十月授直集贤院,嘉祐元年至治平四年任翰林学士;刘敞,皇祐三年四月直集贤院;宋庠,宝元元年至二年任翰林学士;叶清臣,庆历三年至皇祐元年任翰林学士二年。(据陈元峰《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③欧阳修:《又论馆阁取士札子》,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27页。
    ④程俱撰,张富祥校正:《麟台故事校正》,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9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三,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73页。
    ⑥司马光:《司马光集》,卷一七,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0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二,第1884页。
    ⑧程俱撰,张富祥校正:《麟台故事校正》,卷五,第203页。
    ⑨文莹:《续湘山野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0页。
    ⑩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页。
    (11)陈鹄撰,孔凡礼点校:《西塘集耆旧续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82页。
    (12)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八,《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295页。
    (13)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1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424页。
    (15)徐松:《宋会要辑稿》,礼31之34,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70页。
    (16)徐松:《宋会要辑稿》,礼31之47,第1177页。
    (17)徐松:《宋会要辑稿》,礼32之8,第1203页。
    (18)徐松:《宋会要辑稿》,礼32之23,第1211页。
    (19)唐圭璋:《词学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83页。
    (2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四,第2174页。
    (21)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第46页。
    (22)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第46—47页。
    (23)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页。
    (24)魏泰:《东轩笔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756页。
    (25)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3之22,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272页。
    (26)司马光:《司马光集》,卷一七,第727页。
    (27)张舜民:《画墁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553页。
    (28)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58页。
    (29)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页。
    (30)彭乘撰,孔凡礼点校:《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98页。
    (31)朱弁:《曲侑旧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960页。
    (32)杨海明:《试论苏轼词的充分“士大夫化”》,《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4期。
    (33)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242—4243页。
    (34)邓乔彬:《由中唐至宋初之变与文化转换》,《词学廿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35)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36)李昌宪:《宋代文官帖职制度》,《文史》1988年总第三十辑。
    (37)欧阳修:《又论馆阁取士札子》,第1727页。
    (38)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39)脱脱等:《宋史·文苑传·柳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148页。
    (40)范仲淹:《奏上时务书》,《范仲淹全集》卷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41)文莹:《续湘山野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438页。
    (42)脱脱等:《宋史·忠义传序》,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231页。
    (43)苏轼:《苏轼文集》,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6页。
    (44)王夫之:《宋论》,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7页。
    (45)曾巩:《曾巩集》卷一三《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4页。
    (46)程俱撰,张富祥校正:《麟台故事校正》,第340页。
    (47)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1页。
    (48)苏轼:《苏轼文集》,卷四六,第1326页。
    (49)魏泰:《东轩笔录》卷四,《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705页。
    (50)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957页。
    (51)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148页。
    (52)文莹:《湘山野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392页。
    (53)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54)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六“职官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1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