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映射了谢灵运的内心世界,在他的诗歌中翻江倒海。到了谢灵运,山水成为了中国诗人抒情写意最好的载体,也是寄放情思最好的处所。 温州瓯江(又名永嘉江)中有一孤屿,当地人称作江心屿,曾经是晋宋之际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不羁的诗魂常常沉溺与耽游之地。也就是这样一个激流中的孤独岛屿,见证了1500多年前一位在历史深处留下诗歌绝响的诗人,曾经怎样将自己的心灵放纵于山水,放纵于世道,而岛屿不沉,人却一去之后杳然难寻。 诗歌,无疑暗含了诗人与世界纠缠中最为隐秘也最为激烈的秘密。所以诗歌语义上的雄浑与晦涩,皆是诗人命运轨迹的呈现。 决定一个人命途方向的,到底又是什么? 一 杜甫在《送裴二虬作尉永嘉》中曾写道:“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扁舟吾已具,把钓待秋风。”诗中“故人”与“谢公”,都是指谢灵运;“绝境”一词是杜甫对谢灵运一生传奇命运的写照。杜甫这首诗歌沉郁厚重、善于用典,与他诗歌的总体风格一以贯之,我认为“绝境”一词正是杜甫由谢灵运写该岛的著名诗歌《登江中孤屿》中“乱流趋正绝”一句所化。谢灵运“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两句诗,将该诗的写景推向了一个高峰,同时也将诗人自己的境况和心境和盘托出,当然也将整首诗歌推至奇妙的境界,为中国山水诗歌完成了一次悲壮的铺垫,最终使这首诗成为中国山水诗歌崛起的标志。 而杜甫将谢灵运的命运以“绝境”一词来象征和概括,不能不说是诗圣眼光的独到以及察史、阅世俱深的体现。 人生的绝境,除了环境险恶外,可能真正是人自己心灵中的绝境。这也是佛教心学的大义,可惜参佛已至妙境、聪慧非凡的谢灵运不是不懂得,而是不愿懂得。他的《佛影铭》《维摩诘经赞》等文章,在当时影响颇大,尤其是他支持竺道生“顿悟”说的《辨宗论》一文,对后来禅宗理论的形成都有较大影响。他研究佛学,却没能让自己的心身超然物外,这可能是谢灵运内心最大的秘密。 过去许多人认为,谢灵运的命运与当时晋宋交替有关,这种判断不免失于简单。我认为,谢灵运短暂的一生,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是他将自己一步一步逼到了绝境,他率性而为,终于导致了他生命的悲剧。 据《宋书·列传第二十七·谢灵运》载,谢灵运是“淝水之战”名将谢玄之孙,出身高门士族,晋末承袭了“康乐公”的爵位(时年十八岁),“食邑三千户”。他自少年时就聪敏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由于他出身与地位显赫,又颇有天分、学问极高,因此狂傲自大、不可一世竟成为了伴随他一生的风格。他在宋国任高官时,因擅自杀掉自己的门生(自己身边的仆从)被免官。东晋结束,宋高祖时代,将他“公爵降为侯,食邑五百户”,恐怕也与他先前擅自杀人有脱不开的关系。因此《宋书》上说:“灵运为性偏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不受拘束、狂暴风格的他,内心的愤慨自然就会表露出来。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忧思不解,情寄山水,自古都不乏例证。鲁迅曾在《从帮忙到扯淡》一文中描写屈原:“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鲁迅说得有些刻薄,但也有一针见血的透彻。谢灵运的狂傲不羁,在中国历史上的文人中可谓绝无仅有。正如杜甫所咏:“绝境与谁同?”他狂放桀骜,甚至与同时代的文人也不甚相睦。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载:“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明显是借古人曹子建来蔑视和自己同时代的文人,他认为他们全加起来,只能与自己持平。尽管在那个时代,至今还未发现有谁可与谢灵运的文才相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