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东南亚傣-泰族群文化圈和自称演变(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民族文学网 屈永仙 参加讨论

    二、东南亚傣-泰族群的两大文化圈
    中国的傣族,以及跨境居住在东南亚的傣-泰族群,他们大体可以分成两大文化圈。一个是信仰佛教的傣-泰文化圈,另一个是持原始宗教的傣-泰文化圈。
    (一)信仰佛教的傣-泰文化圈
    信仰佛教的傣-泰文化圈,包括中国西双版纳的傣泐和德宏州的傣讷,泰国北部的泰族,缅甸的掸族,以及散居在老挝、越南、缅甸的泰泐、泰润、泰痕等支系。除了信仰南传佛教之外,他们还有下面几个较为明显的共同特点:
    首先是他们人数众多,并且有较大的聚居地,从而形成了典型而稳固的族群文化。泰国的泰族自不必说,中国境内信仰佛教的傣族几乎聚集在西双版纳和德宏两大州,掸族聚居在面积最大的掸邦。因此,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同族人,在宏观上共享着同样的语言,较少体会到方言的差别。
    其二,他们都使用文字。由于佛教的传入,人们为了传抄佛经而创制了傣文、掸文、泰文、老挝文。事实上,这些文字都是源于婆罗米文字,沿袭了梵文、巴利文的音系。
    其三,他们没有姓氏文化,尤以傣泐最为明显。所有在中国、老挝、越南、泰国的傣泐支系,男的叫岩X,女的叫玉X。德宏傣讷几乎都有自己的姓氏,但“思”姓以“老虎氏族”演化而来;“刀”、“陶”等姓由“族长”之意演变而来。加上与中原汉族交往密切,受到汉文化的宗族观念影响,最后形成了今天的姓氏文化。但与德宏傣讷相近的缅甸掸族,他们至今也没有自己的姓氏。
    其四,他们有类似的文学篇目。在掸邦调查时,那里的掸族对《婻娥并召桑洛》的故事家喻户晓。而无论在泰缅边境的傣泐村中,或在老挝琅南塔省孟新县的傣泐村寨,都有“章哈”歌手,以至于人们都称他们为“哈泐”,即泐人的章哈。由于章哈在上新房等仪式中演唱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长诗,所以大部分傣泐都知道祖“布桑嘎西雅桑嘎赛”创世的内容。[⑨]
    其五,这个文化圈内的傣-泰族群,他们都过泼水节,只是各地称呼不同。例如,德宏傣讷和掸邦掸族称之为“摆算兰”,意思是“泼水的节日”。而西双版纳傣泐以及泰国和老挝则称之为“桑干比迈”或“宋干比迈”,官方称为“宋干节”,意思是新年。
    此外,他们还有许多其他相同的地方,例如居住环境,服饰特色,人生礼仪等。换句话说,在如上这些族群中,即使选了许多个田野调查点,不过所获得的调查资料却都大同小异,因此,我们可以窥一斑而其全貌。
    (二)坚持原始宗教的傣-泰文化圈
    第二个文化圈的傣-泰族群,在中国,他们由于多姿多彩的服饰,而被外人简单地统称为“花腰傣”。[⑩]但他们自称非常多,包括傣洒、傣雅、傣丹、傣浩、傣良、傣喇、傣仲、傣友、傣罗等。他们主要分布在元江、玉溪、元阳、金平等县,沿着哀牢山、元江一带往下走,并从红河州金平县,文山州马关县等边境进入越南、老挝,一部分(泰丹、泰考、泰良三支)形成“布傣”族群,继而进入到泰国东北部,形成普泰、泰宋丹族群。这个文化圈里的傣-泰族群多姿多彩,彼此差异很大,笔者从中总结了几个特点:
    首先,他们人数较少,聚居地小,方言变化大。例如,在中国,傣洒居住在玉溪新平县的嘎洒镇,傣仲居住在元江周边村寨,傣考居住在金平县勐拉乡,傣喇居住在元江的者嘎、小燕等村寨。傣丹仅在聚居在马关县裸洒中寨及周边。在东南亚,黑傣聚居在越南的奠边府,老挝的丰沙里、琅南塔等省,少量分布在泰国中部,白傣、红傣除了在越南西北部有少许聚居村寨外,主要还是与黑傣杂居。例如,老挝琅南塔县周边的曼冬丽、曼巴萨等都是黑傣村,而琅南塔曼隆村,就杂居着黑傣、白傣、红傣。还有的远迁到印度阿萨姆邦,称为泰端,其实也是白傣。这些自称不同的族群,彼此有着方言差异,甚至邻近的村寨之间都不能通话的现象。日常生活中,他们在内部用本族群的方言交流,但在大环境中,则使用官方语言。笔者通过访谈村民了解到,他们虽然听得懂对方的方言,但在回话的时候却坚持使用自己的方言。
    其二,这些傣-泰族群拥有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在中国,这些“花腰傣”几乎都有自己的巫婆、巫师,负责日常生活中招魂、驱邪等仪式。在国外,信仰原始宗教的泰族,同样有主持日常仪式的巫师,被称为“布摩”。有趣的是,黑傣的布摩在演唱仪式歌的时候,形似于傣泐的章哈,成双成对出现,一人拿扇演唱另一人吹笛伴奏。然而与章哈不同的是他们所演唱的内容。我们知道西双版纳傣族的章哈,有时是向民众演唱如《兰嘎西贺》等长篇叙事诗,但多数是为了庆祝节日庆典的即兴演唱。然而,黑傣的布摩所演唱的内容是仪式歌,目的是请神、娱神和送神。章哈与布摩,两种具有不同称谓的社会职业,具有不同的演唱内容和社会功能,但是他们却有着如此相似的行为模式。这是值得注意的,或可从中考究章哈源于巫师的历史轨迹。
    其三,他们坚守傣族最本真的原始信仰。即使在老挝,人们把佛教尊为国教,但是遍布老挝北部、中部的“布傣”族群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始信仰,很少去佛寺。又比如,经过越南,老挝,最终到达泰国东北部的“普泰”族,即使在泰国佛教文化的渗透下,他们依然保持自己的原始宗教。有趣的是,当问及为什么不接受佛教的时候,他们都讲述了一个内容相似的故事。据说远古时候,佛祖游览到布傣(普泰)的地方,不小心掉进河里,其他泰族兄弟都没有办法搭救,只有布傣人下水把他救了上来。因此,佛祖说布傣人可以免去供佛诵经的修行。笔者不仅在泰国、老挝分别听到这则故事,还多次听到他们有“布傣者,乃贵族”的说法。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中国傣雅、傣仲等“花腰傣”所流传的“路上砍芭蕉做路标”的迁徙故事。据说在族人往南迁徙的路上,因为他们属于古滇国的贵胄,身着盛装,不便急行,因此没有跟上前方的大部队。于是相约砍芭蕉作为迁徙的路标,但当他们看到路上的芭蕉芯都长出嫩芽的时候,这些贵族不了解芭蕉被砍后,很快就会长出嫩芽,他们误认为前方部队已经走得太远难以赶上,于是就留在了当地,与哈尼族、彝族一起杂居至今。
    其四,与第一个文化圈相比,这些信仰原始宗教的傣-泰族群的最高神是天神或类似的神灵,他们并不知晓信仰佛教的傣-泰族群所熟悉的“帕雅英”,也没有听过“布桑嘎西雅桑嘎赛”创世的神话。但凡经过越南奠边府迁往老挝、泰国、缅甸、印度等地的傣族,他们都有“帕雅恬”(天神、恬神)的信仰。在葬礼上,布摩要将死者的灵魂一步一步送回到“勐恬”,最后到达天上。
    其五,该文化圈的傣-泰族群虽然没有受到南面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的影响,但是却受到北面中国汉文化的渗透。首先,他们并没有泼水节(宋干节),不过有着为祈雨而泼水的一些仪式活动。例如,泰国东北部的普泰族每年六月,各村各寨都要过“芒飞节”,他们通过放“芒飞”,即放高升到天上来向“帕雅恬”祈求雨水。老挝琅南塔省的黑傣也如此,每年六月、七月有求雨活动,届时各户准备食物,在河头聚餐,互相洒水,祈求帕雅恬降雨。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祈雨仪式而已。但在我们看来,这种活动情节其实就是没有受到佛教影响之前的纯粹的“泼水节日”。同时,由于受到汉族历法的影响,他们如今也使用中国农历,而且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十四中元节、中秋节等汉族的传统节日。除此外,他们的民间文学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例如,新平县傣雅的民间故事《婻娥洛桑》与《梁山伯与祝英台》情节相似。
    其六,他们有姓氏文化。中国玉溪的傣雅、傣洒、傣喇、傣丹、傣考等诸多“花腰傣”几乎都有自己的姓氏。越南奠边府的黑傣有几个常见的姓氏:tong,wi,ka,guang,lo ai,lokam,loloi,peng。但凡从奠边府迁徙进入老挝、泰国的黑傣,都保留了这些姓氏文化。不过,同姓可以结婚,可见同一个姓氏并不代表同一个宗族,因此不制约婚姻。聚居于越南勐来县的白傣也有几个常见的姓氏:huang,lo,mao,lu,sin,tong,fin等。
    其七,除了白傣、黑傣曾经在历史上使用过傣文之外,这个文化圈内的其他群体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中国红河州金平县的白傣、黑傣在历史上也曾经使用过“金平文字”,但如今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在老挝,笔者倒是看到有几个黑傣巫师使用这种傣文抄写仪式中所用的经文。总的来说,这些文字使用范围小,并没有推广开来。
    总的来说,这个文化圈内的傣-泰族群,各具特色,服饰多姿多彩,民居也因地域不同而随机应变,有的是土掌房,有的是杆栏式木楼,不同支系之间的方言差异较大,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他们甚至彼此不互相认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