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页。 ②梁启超:《国民浅训》,载《梁启超全集》第10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845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4、11页。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0页。 ⑤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31页。 ⑥“天”“天命”这些概念在诸子的言说中还常常出现,但它们都褪去了那种人格和意识色彩,从而成为可以与“道”或“天道”互换的概念。 ⑦柏拉图:《泰阿泰篇》,载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5页。 ⑧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卷1,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⑨郭象:《庄子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41页。 ⑩王弼:《老子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11)王弼:《老子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7页。 (12)本文所引《韩非子》,均见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诸子集成》第5册,1986年。 (13)《荀子·解蔽》。本文所引《荀子》均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诸子集成》第2册,1986年;参见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14)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1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30页。 (15)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2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 (16)朱熹:《朱子语类》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6页。 (17)朱熹:《朱子语类》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4-115页。 (18)王阳明:《传习录》上,载《王文成全书》卷1,《四部丛刊》本。 (19)王阳明:《传习录》上,载《王文成全书》卷1,《四部丛刊》本。 (20)朱熹:《朱子语类》卷98,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18页。 (21)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第419页。 (22)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第35页。 (23)程颢、程颐:《二程外书》卷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6页。 (24)胡祗遹:《语录》,载《紫山大全集》卷25,三怡堂丛书本。 (2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5页。 (26)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78页。 (27)《体验和诗》是一本论文集,该书虽然出版于1905年,但其中所收论文大多写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 (28)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83-84页。 (29)狄尔泰:《人文科学导论》,赵稀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9页。 (30)狄尔泰语,转引自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5页。 (3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5-16页。 (3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21页。 (33)海德格尔:《〈今日神学中一种非客观化的思与言问题〉的神学谈话中主要观点的若干提示》,孙周兴译,载刘小枫选编《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34)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681页。 (35)波兰尼:《科学、信仰与价值》,王靖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6页。 (36)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6页。 (37)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王靖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9页。 (38)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8页。 (39)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39页。 (40)张载:《西铭》,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62页。 (41)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44-45页。 (42)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5页。 (4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89页。 (44)参见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45)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第439页。 (46)《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朱注“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第462页。 (47)李先芳:《读诗私记》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8)钱澄之:《田间诗学·凡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9)杜范:《赋夏肯父义所性堂》,载《清献集》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董嗣杲:《天池寺夜与主僧觉翁圆上坐谈浯溪山水之胜信笔因赠长句》,载《庐山集》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刘克庄:《题宋谦父四时佳致楼》,载《后村集》卷16。 (52)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40页。 (53)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8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