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文学创作语言差异较大。中国学者应如何深化翻译研究,开展文学外译?中国文学翻译怎样才能在研究中有所创新并建构起自己的理论?7月23—24日,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外国文学与文学翻译研究新思路青年学者峰会上,来自国内数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200位学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研讨。 增强语境化意识 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一方面依赖翻译,将更多的作品翻译成外文,使其流通范围超越文化原产地,即“走出去”。另一方面,还要对翻译作品进行研究、诠释,使其在国外落地生根,即“走进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姜智芹认为,翻译研究应当紧跟文学作品翻译的脚步,这样才能巩固翻译效果,真正实现文学的跨文化传播。 当前,学者在有意识地增加翻译研究的同时,也出现了以理论替代问题,机械套用翻译理论对翻译现象进行大而化之、空洞浮泛的所谓“论述”,没有发掘出富有新意、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显露出创新性和深化研究的不足。安德烈·勒菲弗尔和苏姗·巴斯内特共同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问题,即翻译研究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表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空间,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翻译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不是独立于译语文化语境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文化交流、吸纳、转化行为。”在查明建看来,要突破目前翻译研究的瓶颈,不能仅停留在“文化转向”所带来的研究视角层面,还要增强翻译研究的语境化意识和问题意识,深入到翻译现象发生的语境内部,发掘具有思想深度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